现金流折现法(DCF)展现了一个透视企业价值源泉和衡量企业价值特性的视角:
-
企业的经营存续期足够长,是一个企业酝酿内在价值的基本条件
-
存续期内最佳的经营结果,应该是产生大量的自由现金
-
必须要对未来预期获得的这些自由现金进行合理的折现
经营存续期
企业的存续期,取决于行业特性、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等因素。从行业特性来说,单纯基于高新技术,或者全新但又很容易模仿的商业模式,3年后怎么样都很难说。相反,一些品牌强大的快速消费品或者奢侈品企业,或者基于某种特许经营,市场优势来自于人类社会基本需求的企业(银行、铁路、保险等),它们可能30-50年后依然存在。
外部环境会对一些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造成灭顶之灾,比如缝纫机、DVD等。
占据美国股市回报率前几十名的,都是消费、能源及医药类企业。这些事人类最最基础的需求,且持续期接近永恒。医药和消费类需求,对于经济变化波动的敏感性也较低。同时,消费类和医药更容易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建立在无形资产的基础上,更容易被不断积累强化。
远离强周期性+重资产+低差异化的企业。经营绩效的极大波动,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极大比例且支出刚性,难逃剧烈杀价。这些都意味着行业景气轮换时的巨大风险。
在5-10年内具有较高确定性发展的企业,就可以了。
现金创造力
影响一个企业现金创造能力的因素有三个。不宜过分强调其中一个环节而忽略其他。需要综合考量,才能对企业的现金特性有一个正确的定性。
-
投资环节的资本需求
高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的生意,意味着扩张的高边际成本,会导致持续的高资本性支出,也就决定了利润将有相当大部分必须拿出来再投入生产。
轻资产的生意,比如软件和互联网,固定资产比例低于10%。
-
销售模式中的现金含量
看应收 / 预收在营业收入中占的比例。结合“生命周期内创造的总现金的折现”,高下立判。
高速创收和低坏账率是关键。关注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应收帐是集中在少数大客户还是分散在众多客户中(越分散越好),以及客户的基本资质。
-
日常运营环节的资金结构
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预付类项目与对应的应付、预收类项目的关系,体现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强势或者弱势地位。强势的公司可以通过占用合作方的应付和预收款,减少不必要的融资和贷款,从而更充分的投入到产能扩张投资等更重要的领域。
1
企业的现金周转周期 = 存货周转天数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负得越多,企业就能更多次的将欠款投入到运营中去。
看总之,需要审视:
企业是不是需要不断的大额资本开支来支撑成长?
是不是在销售环节无法收回足够的现金?
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账期,坏账率?
账期周转的时间差?
运营过程中是否需要大额的净运营资本而占用大量的现金?
经营周期的定位
时代的发展必然促使国民经济中产业格局的变化。我们可以以5-10年为一个投资的基本决策周期。这样可以抹平企业短期内的偶然性因素,又不至于过于草率的对超长期的未来下结论。
每一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业,即使还能创造大量自由现金流,其估值中枢也不能与其在经营扩张期相提并论。企业的经营发展阶段,也是决定内在价值的重要因素。发展周期这个因素,也更加贴近DCF中关于快速发展期和永续经营期分离的思想。
企业的发展周期,由三个更基本的周期所推动:市场需求周期、产品周期和组织活力周期。
-
市场需求周期
从需求旺盛旺盛、供不应求,到供需平衡、激烈竞争,到客户认知度和占有率到达顶峰,到需求趋于饱和甚至被新的需求所升级和替代
-
产品周期
从具有独特定位和初步推广,到不断被模仿并实现较高的客户覆盖;到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到产品总是落后于潮流并最终竞争力急剧下降
-
组织活力周期
从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到体制不断完善弥补漏洞,到机构臃肿效率下降,到官僚气氛浓重彻底成为帝国型机构
我们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处于经营的生命周期初中期的企业。这里的经营周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行业的扩张层面,一个是企业内在的经营绩效潜力层面。
-
行业的扩张层面
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市场份额或者单位客户的需求开发上潜力巨大,且社会的中长期基本面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经济特征、资源特征、社会价值观等)都支持这种发展的实现。
-
内在经营绩效潜力
净资产收益率(ROE)依然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且企业的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可推演出这种提升的可信度。
总结和心得
从DCF的角度,企业的周期定位相当于“近期增长率”和“永续增长率”分离的概念。两者也有区别:
-
DCF模型将企业的发展前景简单的归纳为近期的快速增长阶段(通常是5-10年),并将之后统一认定为平稳增长期。但企业的发展并非如此简单线性,各个周期间不但在绩效表现上差异很大,且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也相当不均匀并难以估计。企业周期视角保持一个动态的跟踪评价。
-
DCF希望通过对两个期间现金流总量的相加得出一个大致的量化数据以指导估值。企业周期并不试图去估算会计概念的数据,而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通过发展阶段的定性来辅助对企业内在价值特性的判断。
我们可以从公司上市融资说明书的相关段落(一般是“行业与业务介绍”),从行业特性和生意特点的角度来衡量第一要素;从企业的财务指标(年报为主)审视第二要素;从企业当前的竞争格局及发展战略(招股说明书“行业竞争”部分)分析在第三要素中所处的阶段。
DCF三要素不适宜作为估值来使用,不是用来计算企业该以什么价位买入,而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多大程度上符合高内在价值的特性。DCF三要素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生意、理解好生意应该具有什么属性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