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4)——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当父母的,最苦恼的是孩子不听说。每次语重心长,或者怒火中烧,似乎都没有长期的效果。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觉得这话形容教育孩子一点都不过分。

身为父母,当然有自己的权力和底线。孩子的行为,常常让我们忍无可忍。按照书上的说法,孩子并不觉得这些行为是他们的问题。他们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行为产生内疚,除非父母告诉他们。

父母需要来解决问题。父母需要明确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问题是,怎么说。

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父母把解决方案直接告诉孩子。你发号施令、控制、监管、严格监督。你命令孩子执行你的解决方案;你对他施加威胁;你提出劝告;你提出建议。唯独把孩子的感受排除在外

每个人都讨厌别人告诉他怎么样才是对的。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被告知“必须”、“应该”时,抗拒会占据主导。他们会感到内疚和懊恼,感到不公平,不被爱。他们会固执已见,甚至反过来加以攻击。孩子对父母的抗拒、抵抗,以及防卫和敌意,夺走了他们本应负起的体谅父母需求的责任。

另一种方法,就是传递出包含三个部分的信息:行为 + 感受 + 影响

  • 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 父母的感受,注意不是对孩子下判断

  •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通常,影响时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者对你而言引起不便。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不够的。没有这些具体的影响,孩子就没有理由去改变他们的行为。

同时,这些影响也给了父母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这些影响真的会对自己造成困扰吗?

孩子需要负担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的责任。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远比指责和命令有效。普通的人际关系原则,其实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有效的。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有自尊心的人,是基本的原则。


重点说说父母的感受。

自己的感受,不是变相的对孩子指责。要避免强调负面消极的感受。应该坦诚的向孩子表达积极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关爱。为人父母,总是急于“给孩子一个教训”,反而失去了教给他们更为基本的东西的机会。

鼓励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需要我们准确真实的表达我们的感受,但是也要避免把愤怒的情绪全部倾泻在孩子身上

愤怒是一种次生的情绪,怒气是父母有意做出的一种姿态,目的是表达责备、惩罚,或者让孩子接受教训,因为他的行为引起了另一种情绪(初始情绪)。父母应该更多的察觉自己的初始情绪是什么,学会向孩子传达初始情绪,而不是单单把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而父母常常低估孩子愿意为他人着想的意愿。


再说说可能面临的问题。

孩子不听,没有回应,怎么办?那就再说一遍,更加明确、更加强烈、声音更大、表达更多的情绪。

孩子也会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也希望父母倾听他们的感受。怎么办?不是恼羞成怒,而是换挡,使用积极倾听,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也许,父母可以发现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情况。

称赞有用吗?对孩子的称赞常常是出于这样一种意图:即父母想让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对孩子最好的事,对孩子的称赞常常包有操作性。这会遭到孩子的拒绝。孩子并不认可父母的称赞。当父母称赞孩子时,其实发出的信息是一种对孩子的评价或者判断。这与父母“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信息。这种感受不容易像称赞一样被理解为操纵性或控制性的行为。


最后,不用非得等出了问题,再来说自己的感受。可以预防性的,将自己的计划、需要提前告诉孩子。让孩子提前知道你在想什么,远好过等他们不顾及你的需求,做出不可接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