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6)——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

孩子和父母有时候会陷入需求之间的冲突。双方的需求都受到了危机。

冲突是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对这种关系健康程度的检测。它既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增强这段关系。冲突可能使人疏远,也可能使他们亲近并结为更紧密的联盟。冲突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不一定是不好的。

当任何两个人或两群人共同生活时,冲突是必然发生的,因为人是各不相同的,想法千差万别,有不同的需要和欲望,而且会与其他人的需求和欲望产生矛盾。一种没有明显冲突的关系,比一段经常冲突不断的关系可能更不健康。

家庭中的冲突,其影响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前提是家庭中的冲突必须得到积极的解决。孩子可以学学会如何应对冲突,为以后生活中将会遇到的冲突做好准备。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非赢即输的导向是造成父母左右为难的困境的根源。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养方法,从而把与孩子的关系视为一种权力斗争,这就是问题的来源。

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输与赢

每种方法都会有一个人赢,有一个人输,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另一个人没有。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试图说服另一个人接受它。

  • 父母赢

    最大的代价,是孩子没有什么执行这个解决方案的动力。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父母在执行解决方案时,会遇到困难。孩子没有发展自律精神的机会。孩子并未参与决定,他没有任何发言权。孩子的动力都是表面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可能会服从命令,但仅仅是害怕父母的惩罚和责备。孩子不想执行,常常会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不执行父母的决定。

    孩子对父母会产生怨恨,感到不公平,他们会觉得父母应该为此负责。父母所付出的一个代价,就是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执行他们的决定,检查孩子的执行,唠叨、提醒、督促

    孩子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父母剥夺了他的合作机会,通过强迫做事,是永远不可能获得合作的

    另一种代价是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律精神,即内心导向的、自发的、负责任的行为,孩子长大后,通常为成为需要依赖外界权威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缺乏内在控制力,会从一个权威人物,转向另一个权威人物,内心找不到任何力量

  • 孩子赢

    这些孩子常常野性难驯、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冲动任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比任何人的需求都重要。他们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内在控制力。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却又苛求他人的人。孩子很少具有合作精神。

    另一个严重的影响,是孩子会对父母的爱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父母常常充满怨恨、恼怒、气愤,孩子常常就会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爱,当然他自己常常不被别人喜爱。

在很多家庭,父母双方会分别倾向不同的方法,或者对不同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常常听到老大对老二的怨恨,有时候一个孩子认为这表示父母明显偏向第二个孩子。

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会遇到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