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持续增长是长期持有中最为关心的问题。这种成长到底来自哪里?如何分析?
内部驱动还是外部驱动
公司业绩的增长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对外不断通过资本手段收购兼并或者依靠外部资本注入;对内主要依靠自身经营来滚动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开拓新产品(市场)、老产品挖掘更大份额、产品提价、降低成本。
企业成长不可能脱离其所在行业大的供需背景和行业特点上。高速增长的需求和供应多且分散的格局下,聚焦老产品实现更多的份额,甚至通过资本手段来收购兼并,是常见的策略。如果行业增速已经很小,且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已经足够大,各家实力均衡且僵持,那么开拓新市场、进入新领域并获得成功,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
开拓新产品、新市场
必要的基础:研发和创新
风险明显大,回报也往往更大。首要问题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是否准确。最大的风险在于方向性判断错误导致的无效投入和机会成本。
回报往往也非常可观,因为最先切入的市场往往缺乏强力的竞争对手。先发优势也在后续的竞争中容易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对这种增长路径,要非常关注对市场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和能力。
对新市场的拓展,要善于在现有业务和新业务之间找到纽带,在多个业务之间具有资源的可复用性和产品吸引力的相互强化特征。如果仅仅为了增长而四处出击,往往陷入非理性多元化。
-
老产品继续挖掘需求、占领更多份额
必要的基础: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老产品(包括针对相同市场的产品群)往往更具确定性。但是更容易迎来竞争对手的阻击。要非常关注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竞争格局的变化。如果企业在一个市场中已经占据了强大的优势地位,但市场的增长依然客观或者市场依然存在大量的弱小竞争对手,那么这种增长格局往往带来更高的稳定性,又具有良好的空间。
-
产品提价
必要的基础:差别化的定位和定价权
是一种有很高门槛以及前提的增长路径。如果提价带来市场份额的长期流失(短期不说明问题),就说明错误的判断了公司的定价权。
要警惕对定价权的滥用,短期内的大幅提价而透支了未来。提价和放量从本质上来说是矛盾的。价量齐升往往只是阶段现象。
拥有长期定价权的公司可以随着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率而逐步提升价格,多年积累后会产生客观的回报。但是需要耐心。
-
降低各项成本
必要的基础:高效经营模式创新
是一种提升价值和改善业绩表现的捷径,特别是对于哪些低利润率的生意。但是成本的降低往往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于运营水平本来就很高的公司。
某些成本和费用的削减,往往带来竞争力的下降,反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增长(必然削减研发经费、减少优秀人才的招聘和激励、降低品牌营销的支出等)。除非是一种商业模式改善带来的成本结构的趋势性改变(必然戴尔直销之于PC制造),或者已经将竞争对手击败从而具备了行业整体盈利提升的控制力,否则降低成本是一种最不具有持续性,且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增长。
-
收购兼并及重组、资产注入
必要的基础:资本优势和运作能力,或者背靠特殊的资源
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资彩票”。
具有收购扩张能力的企业,往往首先处于一个客户需求高度差异化、市场极其分散的行业中(由于市场高度细分且客户粘性高,企业难以逐一建立应对细分市场的专业能力,而且过程也很长),其次这个企业具有相当大的抱负试图整合市场,最后这个企业一定具有强大的资金储备。
经营很好的公司很难收购或者溢价很高,陷入困境的公司买回来也未必能整合的很好。这是资本运作增长途径的悖论。
收入扩张还是利润提升
应该观察未来的业绩主要是靠强劲的收入增幅还是可观的利润率提升?前者来自强大的产品和市场扩张力,后者来自产品结构变化、成本变化、价格变化等带来的效益。
在分析一个企业的成长历史轨迹时,必须将净利润变动和收入变动结合起来看。当净利润增速与收入增速不匹配时,特别需要搞清楚这种不匹配的原因。
1 |
|
经过分析,找到对企业前景影响最核心的因素,自然也就会对此有关的信息产生更高的敏感度。
对前景的理解和把握
评估公司成长的第一步是搞清楚,成长到底来自哪里。很多企业一直努力扩张自己的经营范围,但是成功的概率需要从商业逻辑上好好梳理。
此外,企业的增长往往是多种途径并存的。我们需要搞清楚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阶段,哪种增长是主导?
规模巨大的公司,增长弹性普遍小于小企业,但经营持续的惯性也相对更高。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弹性与确定性之间的把握非常靠能力。
越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企业的经营越是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短期业绩预测经常错得离谱,少数准确的,也只是企业处于一个业务状态的惯性中而已。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结果则极大的与其外部大趋势和自身竞争优势,以及生意的特性强相关,从而实现较高的必然性的结果。
对公司增长前景的分析有三类结论:
“理解”是指从市场基础的角度看需求是否真实。“把握”是指从竞争格局的角度考虑增长的确定性问题。
-
不好理解也不好把握
需求看不清楚,竞争力也很模糊。
放弃。
-
可以理解但不好把握
需求旺盛,长期前景明确,但企业面临激烈竞争,行业格局纷乱而不清晰,企业不具有突出竞争优势和最终胜出的可信证据。
可以长期观察,不要轻易介入。避免在行业景气时高估值买入。
-
可以理解也可以把握
长期前景明确需求清晰,企业具有逻辑清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胜出概率很大。
重点研究财务、业务数据,多寻找反面意见来审视风险,制定投资策略。
作为一个投资者,就是通过独立思考,看能否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下企业剔除的战略和方向是否与自己理解的相一致,最后是未来实现这个战略,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人、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