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阱(1)-- 业绩造假

行为总会留下痕迹,不合理的行为也总是会有不合理的解释

将连续几年的年报连起来读,多查阅财务数据的附录说明,并结合公司宣传的发展路线和企业的经营特征、动态来看,往往能发现一些痕迹。

投资需要理性,要多用朴素的商业逻辑来梳理和推导。切忌给自己喜欢的公司赋予某种“特殊性”,自己去脑补一些“合理化解释”。承认自己不懂,或者越来越看不懂,就能避免发生足够多的惨剧。

财务陷阱

  • 财务状况不健康
    • 资产负债率高,企业资不抵债
    • 财务费用过高
    • 经营现金流极差
    • 现金流入与收入和利润水平严重不相称
    • 投资和融资现金流远远高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 财务造假的动机
    • 要多看企业近期是否具有这样做的理由,包括大小非解禁减持、增发股票等。
    • 看看前十大股东有没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
  • 财务操纵的手段

    • 收入调节

      提前确认收入、通过经销商压货、推迟确认收入、积攒非经常性收入

    • 虚构收入

      成本很高。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套现和炒股的意图。

      税收成本。

      利润表中凭空多出来的收入,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消化掉,要么挂在应收帐上(最好弄几个占营收比例很大的虚假客户,表现为大客户订单),要么搞名目变为买房买地的资本支出;

      反映在人员规模上,要么没扩展,要么员工虽然大幅度扩张,但拖欠薪资福利(现金流表中“支付给职工的现金”与人员数量和行业薪资水平不符,或拖欠的工资累计成资产负债表中较高的“应付职工薪酬”)。

      大多数造假公司的现金流一般很差,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的比例往往远小于1,并且会出现大规模并购、资本性支出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 利润调节

      收入调节需要外部的配合和现金流的支持,但是利润调节却是内部可以搞定

      手段包括故意漏计、少计、迟计相关费用;在建工程推迟转入固定资产;随意调整固定资产折旧规则和坏账计提规则。也可以多计费用实现中饱私囊的,比如“其他销售费用、其他管理费用”等比例高;一次性坏账准备、存货减值等等。

    • 费用资本化

      将当期一次性支出的、较大额的费用,考虑到其成果的可出售性,以及对企业长期经营的重要意义,而允许将这些费用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入资产类科目,而不必计入当期费用。

      一般出现在费用率很高的企业,比如研发费用很高的软件、技术类公司和财务费用很高的房地产公司。

      比如研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科目(按无形资产分期摊销);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利息计入存货科目(房屋出售时按营业成本结算,有可能对毛利率产生打击)。

      在行业景气时,按费用化处理;行业状态不佳时,按资本化处理。从而平衡行业波动的影响。

      可资本化可不资本化的情况下,选择高费用化比例的公司,显示了更加坦诚和财务谨慎性处理的倾向

  • 资产作假

    负债往往真实,资产却往往存在水分

    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占很大比例的,需要非常小心,看财报中对存货减值处理的具体判定是什么条件,以及存货的具体结构是什么(产成品、原材料的占比)。更重要的是,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是否很快(消费电子、流行服装等),或者存货中原材料价格是否经常变动(以石油、化工、化肥、农产品为核心的),企业计入存货时的买入价格是在高位还是低位等。

    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值,在同业对比中过高,一般说明公司的销售政策偏宽松。纵向对比如果持续升高,表明公司可能遭遇了激烈的竞争。应收账款的结构也很重要,比如应收帐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不同欠款周期的坏账预提额等。

    公允价值变动,对于在资产负债表中拥有较高“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产”的公司,需要留意。成本记账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是公允价值变动的来源。最好远离拥有大量与经营不相关资产的公司。

    无形资产突然增加,看是否将开发费用资本化的处理。商誉是收购价高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部分。高度警惕喜欢费用资本化和大肆收购兼并的企业。

    在建工程,如果总是在拖延工期(规避折旧),或者搞不清楚建设的原因和成本(包含不清楚流向的钱),尤其是出现在那些业务很杂的公司,就要高度警惕。

    强大的公司首先要有一个强大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是业绩即将出现大变化的危险信号。轻资产公司由于资产负债表简单、清晰,造假的可能性远小于那些资产庞杂、业务多元化的公司。

养成投资洁癖

企业是复杂的经营主体,出现一些看不懂的现象不奇怪,最重要的是学会“联系起来看问题”。一个问题看不懂没关系,但如果问题一个接一个,而且相互之间形成了“主观有意愿,客观有症状”的态势,就需要特别警惕。

一定要注意现金流。现金流更难作假。企业亏损不可怕,现金流断裂是有破产风险的。企业价值的根本来源是现金的积累。一个业绩表现很好却得不到应有数据现金流的公司,往往销售收入都体现在存货和应收帐上;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和现金收入的提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总是远远小于净利润额;利润都被拿去做新的投资等资本性支出等。这种公司即使不是业绩造假,也是生意存在重大缺陷。

财务风险规避的核心,一定要立足于其生意是否可以理解,是否与其经营和业务的特征相吻合,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与其同业之间可相互借鉴,是否符合一般的会计常识和商业常识,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道德感。

一只癞蛤蟆不会只有一个脓包。一个糟糕的有欺诈嫌疑的企业,一定会在其他方面也出现明显的瑕疵和征兆。学会尊重常识,不要轻信“例外”。基础的财务知识理解是规避数字陷阱的前提,没有对生意的理解和对常识的尊重,更是难以把握财务分析的实质。

一个未来将保持优秀业绩的企业,往往在过去已经留下了优秀的迹象。这个痕迹的绝大部分在财报里是可以窥视到的。对企业财报的分析,永远是首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