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阱(2)-- 战略失败

全部的战略失败因素中,高估优势地位、创新失败、过早放弃核心业务

错误的战略假设

任何竞争优势,只有在一定的条件和前提下才存在。某种环境下的绝对领先,并不代表在其他环境下和另一个时代中依然可以保持。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往往具有出乎意料的影响,但投资者很容易陶醉在以往的成功历史中,而忽略和低估这种变化。护城河能否维持的关键,既在于能否打造同对手不相称的、差异化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又在于是否具有持续的、审时度势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

从波特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挑战者的胜利基本来自于两类:以规模化的低成本战略为本质的企业,被能用更低成本和更好性价比的对手击败;以差异化、细分市场战略为本质的企业,被能更有效率满足客户需求和更多附加值的对手击败。前者的失败在于,在本质上是以强大规模为优势,却不看重差异化的行业,漠视对手的性价比战略,而对自己的“卓尔不群”盲目自信(奔驰忽视丰田);后者的错误在于,以行业翘楚和专家自居却未能发现行业和客户需求面的深刻变化,对竞争对手的创新不屑一顾,而对自己的保守失去警惕(柯达忽视数码相机)。

这种颠覆性并非只出现在高科技行业,在零售、机械、电子、汽车、食品饮料等领域都有案例,只是不同行业出现的频率有差别,更新和颠覆周期更长的行业,显然更有利于当前优势方的维持。

创新之殇

创新既带来巨大的回报潜力,也制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对于那种无形资产占主要价值的公司,回避这种不确定性是困难并且弊大于利的。对于创新型公司的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 创新说到底是一个典型的项目管理过程。因此领导者是否具有理性和熟练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典型的项目是可交付成果、成本与时间三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精明理性的管理者善于做出最有力的取舍。比如苹果成立之初对于完美无止境的追求和无边界的坚持,对于投资者是极其难以预期的。相反微软几乎每个重大产品都是模仿的,这种模式对投资者似乎更容易预测。

  • 如果有一件强大的现金流产品,一个强大的资产负债表来哺育其他研发项目,并且企业具有足够的能力获取研发成功的人力资源,既有历史可验证的熟练的控制研发转化为成果的经验,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允许较长时期的等待孕育,那么可行性就更高些。

  • 一个企业也是有能力边界的。对于创新所跨越的领域过大的企业来说,往往是一场灾难。企业的“基因”很难改变。针对某一特定方向的产品持续改进,阶段性成果往往更具有可预期性。革命性的创新往往遭遇研发时间和消费者接受能力的巨大不确定性的挑战。

当行业特性要求企业马不停蹄的创新(特别是纯技术层面的创新),并且这种高频率的创新又经常导致行业格局的颠覆,那么对这种企业要格外小心,不能仅仅看到迷人的前景而重仓长期持有。相反,对一些扎根在特定细分领域的软件公司而言,其最宝贵的竞争力是对客户业务和需求的深刻理解,其齐备的产品线和长期服务下的客户粘性,显然,这种企业更具有稳定性。

慎言市场饱和

很多失败的公司总是更倾向于认为行业已经饱和,从而放弃自己的核心业务而走向多元化。但是,对于市场前景和增长的估计,很多专家都容易错,普通投资者更应该保持估计上的谨慎性。要看自己的能力圈,看到底能不能懂行业的未来,能不能理解行业的增长逻辑。

教训和启发

不要神话“伟大企业”,重要的是创造价值。要知道商业的本质是竞争,而竞争的成败总是动态的。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超大型企业很多问题来自内部资源的协调和避免犯错误,避免成为森严和迟钝的帝国型组织的措施。但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一定是精确定位、创造价值,在巨型企业被击败的案例背后,就是中小型企业获得成功的最佳例子。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是要成为“企业战略和管理顾问”,而且要寻找那些发展态势清晰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业务简单的、具有明确的成长驱动逻辑的公司。投资者的本分是可以做好一个旁观者,投资者的优势是可以自由的选择和放弃。

商业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的安全岛。但我们应该学会找到投资世界里的安全带——价格。买入的价格足够低,才能与商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进行足够强劲的对冲。在提高投资的准确性上只有两条路:要么不断提升并最终具备足够高的商业洞察力,要求选择一个市场疯狂打折的足够便宜的价格买入。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所以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在你错误的时候,低价给你保护和全身而退的机会;在你正确的时候,低价给你更大的投资回报率。

从复利的原理可以知道,哪怕是并不起眼的收益率水平,只要能长时间保持下去,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回报。投资者必须掌握稳健的投资方法,规避陷阱,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所有的失败中,有一半来自缺乏足够的专业技巧和商业常识,另一半来自于投资者被自己的主观情绪和立场所蒙蔽。骄傲、缺乏怀疑精神、被利益冲昏头脑,都是导致投资失败的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