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后果法,说得是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给他一个真实的学习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而不是把家长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比方说,孩子早上拖拉不肯起床的自然后果,就是迟到;正餐不肯好好吃的自然后果,就是饿肚子等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光凭这套理论,其实并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比方说,孩子不肯弹钢琴、不想学中文,这种事情又能有什么自然后果呢?
误区一:自然后果就是设置惩罚和奖励
【正解】
坚定而平静地允许自然后果的发生,坚定而平静地执行稳定的合理逻辑后果。
我们习惯性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夸大,或者絮叨地不停重复所谓的自然后果:
1 |
|
威胁的言辞只能把自然后果变成权力之争。孩子在里面听到的可不是什么自然后果,而是家长企图把控一切的控制欲。如果孩子最终没有饿肚子、没有迟到难堪、没有被老师骂,那么家长的话就可能被长期定性为“恐吓性耳边风”;而如果这些后果真的发生了,比如你就是饿了孩子一晚肚子,就是让他迟到难堪了一回,就是让他不带作业本挨批,孩子也会把这些原本的自然后果定性为你对他的惩罚。
所谓平静而坚定,是指对于孩子清楚的后果不需要说,对于孩子不清楚的后果顶多只提一次。千万别以为,你的孩子不回应你的提醒,是没有听见你说什么,他不回应只能是因为他不想听你颠来倒去一个意思里暗藏的命令。
比如你要让孩子体验早上赖床的自然后果,可以前一晚告诉孩子(只说一次)以后他要自己对起床负责,然后陪他设置好闹钟。然后第二天早上闹钟响了,你发现孩子把闹钟按掉继续睡觉,这时请你忍住什么都不要说,自己该干啥干啥,直到孩子自然醒过来,平静而坚定地在迟到的时间照常送去学校即可,千万不要最后又人为给予加速或帮助,更不要恐吓絮叨可能发生的后果。这里重复三个关键词:不唠叨、温柔、坚定。同样的,不写学校里的作业会有什么自然后果?恐怕孩子比你我更清楚。我们反复的提醒或夸大根本没有意义。只有当孩子发现,家长没有在给他的作业负责、没有在控制他必须完成作业的时候,才可能滋生出自己要负责的心态。
有些行为的自然后果是长远的,当下很难看出端倪。这种时候,就需要家长自行设计合理的、可短期兑现的逻辑后果,并且平静而稳定地执行。比如平日睡觉前没做完的作业,放在周末补;而周末作业没有清完的情况下,无法安排任何出门游玩或小朋友聚会,即便有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也只能取消(这当中还有一个多子女家庭的技巧,就是一人犯错,大家倒霉——只要有一个孩子没有清完功课,大家都不能出门,最后孩子之间也会形成协助和监督)。
惩罚和后果的区别,只在“合理逻辑”这四字而已。
误区二:事前千方百计纠正,事后收拾所有残局
【正解】
允许孩子选错,允许他自己承担后果;不要心软替他收拾残局,不要成为他成长的阻碍。
催催催孩子收拾玩具,他忽略你自顾自玩耍,最终还是你给收拾了;絮絮叨叨孩子书包里别拉下东西,他就是懒得检查,最终每次少了什么你都会心甘情愿给送去;千呼万唤孩子抓紧作业,他总是把半小时的事儿磨蹭成两小时,你还愿意丢开一切、心无旁骛全程陪读。
1 |
|
确实,你可能会担心孩子偷工减料,潦草完事。但可知,有时候孩子浑水摸鱼的原因,就是深知你太在乎,将懒散作为挑衅,成为了他最得心应手的对抗权威的武器。若你不在意,这风就无帆可吹了。事实上,只有我们放手,孩子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进而产生自律。
平静地让后果发生,首先需要家长放下“力求孩子做对每件事”的执念。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极少有错误会变成大灾难。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直到出现结果时。有时候,我们必须犯了错之后,才知道那是个错误。
每次孩子要进入一个新的Commitment(学习承诺)之前,可以和他商定三件事:
1 |
|
在这份合约面前,我们的孩子会变得谨慎(前提是他深知父母言出必践),明白进入和退出的权力,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同时,对于重大投资,小朋友还需要说服兄弟姐妹同意,因为如果中途退出造成损失,兄弟姐妹也可能跟着一起倒霉。
这个合约的方式可以说很奏效,避免了在课外功课上的絮絮叨叨。只要我们允许孩子退出,并坚定地“允许”他自主承担退出的后果,就从根本上消解了冲突。
唯有一种情况例外——若这个课外内容,是你想让孩子学,而孩子自己不怎么想学,那又该如何。允许无条件放弃。既然进入的时候,你跟孩子说:“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坚持?” 那么结束的时候,就请前后一致,尊重孩子的决定,允许他无条件退出。
条条大路通罗马。若孩子不愿意进入某个合约来学习,而家长又非常希望孩子继续。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只有靠自己来引导和熏陶了。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力求孩子每个方面都必须出色”的执念,孩子拥有在某些方面就是平平无奇的权力。更何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说,什么时候开始其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自主坚持到什么时候。
误区三:自然后果法就是任他自身自灭吧
【正解】
爱,和被爱充满的关系,是一切方法的前提。
我们需要一种不功利的轻松方式来润泽关系。陪孩子玩游戏、散步这样的事情和做功课并没有任何相关性。不完成作业就不陪孩子,那还是惩罚,并不是具有合理逻辑的自然后果。我们会知道,爱是无条件的,没有一种自然后果会跟父母的爱挂钩。因此,也没有一种自然后果,叫做“不理你了、不喜欢你了”。
爱就是彼此的关注和时间。当孩子有了爱的润泽,他就比较容易呈现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故意淘气拖沓来引发对抗和关注。
孩子试错的时候、没有按照预期情况进行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平静地让自然后果发生,但不会表示不满和抱怨; 发生了难堪的后果,虽然我们忍住不去帮孩子收拾残局,但也绝不会冷言冷语:“谁叫你不听,都是自找的吧!”而是给予理解和共鸣。
总结
千万不要误以为,民主可以一朝变天。转折的过程会是一场修行,对家长育儿心态的修行。
这个过程与其说考验孩子,不如说考验家长。
事实上,原先压制得越深,实施民主后的反弹就会越强,好似弹簧一样。但是当自由张弹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开始逐渐在自然后果(或合理的逻辑后果)基础上,习得张弛有度。
也许我们真该放轻松,把自己放到爱和欣赏的自在位置,给孩子自由——不只是选择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独立承担自然后果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