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是君主、篮球巨星、商界领袖等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人,在已经坐拥权力、名声和财富之后,仍然能推动自己前进的东西。
有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都是有自我驱动力的,帮孩子找到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个特别关键的事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经常利用第2和第3层动机来推动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认真学习,好好考试,你如果考到第X名,就给你买个你最想要的遥控飞机!”
“这个字你怎么又写错了,回去写十遍加深印象!“
“都几点了,这点儿作业还没写完,别边写边玩了,抓紧时间!”
奖励、惩罚、监督催促……这种被我们俗称为“胡萝卜+大棒”的模式,真的发挥作用了吗?
外部奖励并不能激励人们对于工作的兴趣,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内部驱动力。
人们会觉得“我做这件事是为了奖励,而不是为了兴趣”,因而当奖励无法持续增长以使得它的额度对行为主体始终具有吸引力,人们对于做事本身的积极性便逐渐消失了。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们学习只是为了爸爸妈妈给予的物质奖励(如考试考到XX成绩就买新玩具),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与满足,那么他们是否仍能自愿地、持续地付出努力?
而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把心思放在如何应对惩罚、逃避惩罚,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
有些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先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掩盖、推脱、伪造。若实在逃避不了,也无非是检讨书、隔离禁闭、罚写罚站,或是一顿打,至于内心深处的悔意,可能早已抛之脑后。
可见,外部的奖励与责罚,即“胡萝卜+大棒”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人的内驱力来说,却往往起到负面作用。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在教育方面,有些事情“多作为”,有些事情“不作为”。
“多作为”的,是经常与孩子聊天,通过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心愿和理想,并及时加以发掘、给予支持。孩子会进一步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会有意识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而“不作为”的,则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比如准备第二天的文具用品、整理书包等等。让孩子在学业上获得一种自主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尽情探索。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学业中的“主角光环”才会凸显,他们对待学习才会有持续的热情与动力。
毕竟,只有当成是自己的事在做,人内在的驱动才会马力十足。
- 尊重孩子对观点的表达
“才几岁的孩子,也已经从父母、小伙伴,以及家庭氛围中,有了相当程度的认知。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哪怕是才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也不该把他们当做大脑空空的一张白纸,而是要让孩子多参与发言,尊重孩子的观点表达,认真对待这些“童言童语”,甚至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
一个孩子的发言权,从小得到尊重,他才会意识到,要对自己说的话、做的决定负责。
- 帮助孩子制定并达成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指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而当这个目标“明确具体,具有一定难度,但又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时,效果是最好的。
拿到教育中来说,当我们为孩子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时,他们努把力、“跳一跳”就可能达成。这种情况将会大大激发出个人的内驱力。
成果日积月累,便是蜕变。看似能把人击垮的难题,几经分解、逐个击破;一旦度过去了,就是自己了不起的成就。
可以和孩子一起定制学习计划,阶段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需要做的事。由此,孩子会获得十足的胜任感,积极性和自信心自然也就充分调动起来。
</br>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学会适当地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才能唤醒自己内心的力量。 正确引导和激励孩子才是关键,不能一味庇护和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