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 x 持仓量 = 每股收益 x 估值 x 股票数量
所谓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高收益和低收益预期,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主观的评估。
就单笔投资而言,站在整体仓位的角度看,高风险高收益对象只买2成仓。余下的8成,如果在可选余地很多的情况下,可能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分散风险。如果在可选余地不多的情况下,配置低风险低收益的局面更加有利。既可以防止手握现金草率出击,又可以防止市场走坏时过大的损失。
在交易力度的判断上,总体原则,就是定义对象和时机的好与差。用风险机会比来衡量,就是如果正确能带来巨大的回报,如果错误也不至于损失很多。
好的对象,应该主要集中在未来优势型和低谷拐点型两类上。一般的对象,是当前优势型,如果出现黑天鹅错杀等机会,值得投入一定的交易力度。较差的是剩下的类型,即使出现阶段性大幅杀跌也仅提供了有限的反弹机会,切忌贪便宜“接飞刀”。
在考虑较大力度的投资时,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 短期的预测收益率
- 以现价买入,未来1年中性条件预估,是否能获得40%收益率的机会?
- 这种收益机会主要是业绩增长提供的,还是估值修复带来的?业绩增长和估值修复的预期,是否有坚实的假设为基础?
- 持续的预测收益率
- 如果价值实现的时间推迟,其预期收益的吸引力会持续放大吗?也就是其内在价值是否依然会稳定的积累?
- 这种收益的潜力必须不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窗口(比如只是建立在阶段性的外贸数据的回暖)?
- 我的资金状况是否允许我对超出预期的定价低迷状态继续等待?会不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成为强制卖出者?
- 再跌20%后的估值状况
- 如果买入后继续下跌,那么再跌20%时的估值水平能否让我有欣喜若狂的感觉?
-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状况,我是否还有足够的后手来面对?
短期收益率40%是一种冗余。实际上无论是业绩释放还是市场估值波动,收益率下降20%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连这个吸引力都没有,至少不是上佳的时机。
炒股的技术指标,尤其是长期技术指标,也并非毫无意义。对于技术指标的运用有三个重点:
- 仅局限在具体交易阶段,而不是买入或者卖出的决策
- 以月线级别的长期指标为主
- 主要用作对基本面判断的辅助验证
投资三要素:对象、时机和力度。
有人认为,对象不可知。对象的判断过于复杂,所以倾向于对时机的被动等待,体现为哪里出现价格的好时机,就去哪里。
有人认为,时机不可知。市场的走势和波动难以预料,但企业的商业规律可以把握,倾向于选股的主动性。
无所谓对错,关键是思维方式和尊重证据。要有思维的视野和前瞻性,也要遵守企业价值分析方法论。企业研究力图寻找确定性,但是确定性永远是相对的、短暂的,而不确定性是绝对的、持续的。实际上确定性研究符合特定标准的对象,而不确定性带来的分歧、定价偏差和收益概率分布,则提供了时机。
以相对集中的模式投资于未来优势型企业。只要避开极少的高度泡沫化的区间,在绝大多数市场状态下都可以投资。未来优势型企业必然以长期持有为特征。风险在于一旦判断出错,机会成本非常高。
对于逆向投资,可以构建较为分散、低价但尚具潜质、只是处于阶段性困境的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