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一直在尽职尽责地教育阿宝,为了他好,让他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远。
无意中,看到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的一句话: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他小时候,一直活在爸爸的“正确”里。没有试错的机会,没有追寻的权利,没有对外疏解的途径。父母爱得兢兢业业,孩子却越来越心寒。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说过的一段话:
“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造成的。”
有时候,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焦虑、脆弱、叛逆、阴暗,其实是一种变相地撒娇、试探和发泄。他们想要的不是父母的长篇大论,而是请你看见我、认同我、理解我。
就像斯戈登所建议的那样: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只需要描述孩子提到的行为,解读他当时的情绪,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可,但千万不要对其有任何评价。”
因为“满腔正义”的评价,会阻断跟孩子之间通畅的交流,造成父母与孩子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电影《春潮》中有一句台词:
“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不是荣耀。”
很多父母站在“教育者”的地位上,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自上而下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经验,认知,和期待。面对父母的义正辞言,孩子们毫无反驳的余地。 父母们赢了教育,却输了孩子。
父母“高出不胜寒”,孩子只好“画地为牢”,既囚禁了自己,也隔离了父母。
###
心理学上有一个镜中自我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他人的期望,会导致我们的人生向期望发展,成功或失败。
适宜的期望,恰到好处的对策,可以让父母得偿所愿。但错误的方式方法,很可能让孩子背道而驰。
心理学家章志光在研究负强化的心理机制时说:
孩子会以自我惩罚的方式来给自己以负强化。
如做错事或考试失败后主动放弃应该得到的东西,或惩罚自己去做平时不愿意做的事等。 父母以“长者”的身份,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路线付出努力。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霸道地指点江山。
孩子反驳无效,内心压抑,只好退而求其次:既然我一无是处,那我就按你想的那样坏到底吧。
就像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到那时,父母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所谓的“金玉良言”,反而变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温暖和理解,胜过一切道理和教化。在乎孩子的成功是父母的天职,但千万不要忘记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力。孩子不是生而完美,而是在父母爱得滋养下变得越来越好。
不是只看见孩子外在的行为,而是看见孩子内在的感受。只有孩子内心的东西,被看见了,被理解了,被肯定了,才会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能量。看见孩子的闪光点,看见孩子的一点点进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一直在进步的路上。
心理学家珍妮佛也曾通过研究证实: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孩子永远比大人想象中的敏感,也永远比大人想象中的懂事。父母“大主角”的意识太强,只会越用力,孩子离你越远。相反,懂孩子所想,懂孩子所以然。
不以固有框架为孩子设限,在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建议之前,先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充分满足,自然会向阳生长。在家庭中幸福快乐的体验,比任何教育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