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一件事的方法

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呢?

也许你会习惯性按照传统的方法来,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然后再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去实现,这样拾级而上……但这种看上去合理的方法,你真的觉得有用吗?

其实,这样并没有真正帮你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地「降维」了,给你一种「我能解决问题」的错觉而已。那到底怎样才是做成一件事的正确方法?

创业的例子

很多人对「创业」可能有一个误解:要创业,我得要有一大笔钱,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完善的供应链,埋头开发一个产品,把它卖出去,投入再生产。等等。

实际上,绝大多数成功了的创业,都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创业模式,是一个人先发现了某个需求,想办法去满足它。挣到第一桶金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引进资源。

客户太多,应对不过来,于是雇客服,找人对接;

产品大受欢迎,需要规模化,于是拉技术、找研发;

团队做大了,需要避免法律问题,于是组建法务团队; ……

慢慢地,从一个人,到两三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上百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再去扩充它、优化它,一步步把它做大。

简而言之:一家公司,很多时候并不是从零开始凭空出现的,而是先有一个极其简单的系统,跑顺了,再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去完善、改进。

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优化」出来的

在系统论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叫做加尔定律(Gall’s Law, by John Gall),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

反之也是一样的: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永远不会起作用,也不可能让它起作用。你必须重新开始,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

实际上,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拆分目标,而是:你能否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最简单的模式,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最终让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方法论

简而言之,也就是三步:先建立框架,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最后不断去优化它,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

如果是一种对「变得更好」的迫切期待,恨不得今天学一样东西,明天就能消化吸收、内化应用。期望着有一种立刻见效的方法,能让自己立刻摆脱坏习惯、改掉坏毛病 —— 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学到的知识,不要想着立刻能全部消化、用起来,而是先拎出一个方法,去生活中找场景、找问题、找需求,有意识地应用这个方法,把问题解决,再去体会「新方法」和「旧方法」之间的区别,感受它带给你的反馈。一次次练习,直到把一个方法掌握内化了,再拎出另一个方法,以此类推。

  • 一个更好的模式是这样:

    我知道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也知道现在跟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我先试着调整我现在的状态,让它朝着「想要的结果」前进一步。

    等到这种调整稳定下来,我适应了这个新的状态,再给它施加一个力,让它再移动一步……

    在这一步步的调整和偏移之中,我会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理想的「终点」。最终,我会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它未必是最开始我想要的,但一定是一个更有益、更能够发挥我的价值的。

应用的例子

  • 看一个例子:健身。

    为什么许多人减肥之后会容易反弹?原因就在于:我们每天的规划和行动 —— 比如减少热量摄入,完成定额的运动量……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自己「看到」体重的下降。而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什么叫生活方式呢?可持续的,无需费力的,才是生活方式。如果你把每一次健身都当作一种任务,一种苦差事;每一次吃饭都要精挑细选算上大半天,这种方式可持续吗?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先从最简单的锻炼做起,比如简单的HIIT和有氧。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锻炼的乐趣,以及它给你带来的改变:比如,精力更旺盛了;不容易腰酸背痛了;头不痛了……

    那么,你就会慢慢地把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乃至于停不下来。

    接着,再从饮食入手。戒掉晚上的零食,计算一下自己的营养摄入,安排好自己每天三餐的大致比例,一点一点改善。直到你的身体适应了这种模式,再也不想吃太多东西为止。

    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体重数据不一定会下降,有可能会波动,也未必一定能达到你想要的「理想体重」,但是,你整体的生活状态,一定是在慢慢变好,变得更健康的。

    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刻意去做什么,而是一点一滴改变自己整个生活模式,整体地、系统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

并不是通过做什么(do),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be);而是: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无需你「刻意」去做。

一些注意点

最后,简单讲讲三个环节里面的几个注意点。

1)框架:宏观视角

如果说「目标」指的是「终点在哪里」,「规划」指的是「怎么走能到达终点」,那么「框架」就是「我抵达终点是为了什么」。

它会迫使你从更高层次、更宏观的整体视角,来看待你当下的方向和行为。

2)系统:最小必要性

在建立一个最简单系统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小必要性」。它指的是,能够推动这个系统运转的动力,越少越好。需要你刻意去做的事情,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减少摩擦阻力,使得这个系统更不容易停转下来。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习惯,那么,一定要从最简单、最小的步骤开始,并让自己的整个生活模式接纳它、适应它,这样才能起到效果。任何情况下,「刻意坚持」某些事情,都是非常消耗资源的,一定要想办法把它简化,让它融入日常的行为模式里。

3)优化:KPT复盘法

在优化系统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KPT复盘法:

Keep:有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可以保留?

Problem:有哪些地方不够好,哪里还存在问题?

Try:在下一个周期里,有哪些做法可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