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框架与逻辑 -- 银行

银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产负债表的生意、重资本行业,有资本金的需求,要放贷款必须有资本金,这是一个杠杆率的约束,这个生意很古老。

中国银行业背负了特别多的负面看法,广为流传的有:

  • 中国银行业暴利,这个行业的利润占比过高,整个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是银行的。

  • 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自于政策保护、竞争不充分,都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利差过大,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一定会有急剧下降。

  • 中国企业的坏账很多,目前银行的坏账没有反应,远远低于实际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银行业,甚至是金融业利润占比的问题。

对于第一种看法,我觉得坐标系选错了,因为我国主要的银行基本都上市了,所以上市银行的利润基本等于行业的利润,而中国企业有很多公司在海外上市,同时其他非上市企业的利润比例也很高。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据来对比,整个银行业 1 年的利润大概 1 万多亿元,而我们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在2016 年其实超过了6 万亿元,如果考虑房地产还有1万亿元的利润,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利润占中国企业利润的比率大概是在15%以下,这是一个合适的比例。

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整个金融业利润的比例非常高,这是我国的融资结构或者资产分布所决定的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们看一下息差。

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息差对比来看,我们处于中等水平,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利差一定远远高于中国,发达国家只有那些陷入低速增长的接近零利率的国家,利差才低于中国。

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想,银行的利差是怎么决定的,本质上它反映资金的回报率和信用风险,应该和GDP 的增速(名义GDP 的增速)是相关的,它其实应该和社会的回报率是相关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中国的银行利差是一个偏低的水平,或者整个中国的利率都是一个偏低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最近,中国的金融结构是鼓励借钱的人在占持有存款的各方的便宜,这是一个国家鼓励制造业或者说鼓励投资的一个结构。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成功的结构,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GDP 增速比较高的时候,利率一定都很高,只有中国是一个例外。

我们研究了所有的东南亚国家、拉美一些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在它们的目前阶段和曾经的高速增长阶段,银行利率都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中国确实是金融扭曲,这个扭曲是鼓励借钱的人扩大再生产,收入分配上不利于拥有存款的人。

银行为什么赚钱,很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成本收入比。将中国和美国的银行做一个对比,我们是一个持续下降的阶段,远低于美国银行业的水平。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做一个对比,我们也是最低的。

为什么?我们看到,过去10 年,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迅速提高,银行的资产增加了4 倍,员工增加了40%,单人对应的资产是一条30 度角的斜线,一路往上走。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银行如果和发达国家的银行做对比,我们人均的资产对应是接近的,但是我们人均的工资是有差异的。虽然中国银行业的工资水平总体比较高,但是低于国外同行。国外银行业基本上将1/3 的收入付给员工,中国比它们低了18%。这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差异的基础,这是中国银行业能够持续有一个比较好回报的原因。

中国的银行,1 元的资产,银行的净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可能产生300 多个BP (Basis Point,一个基点等于0.01个百分点)的收入。员工成本大概40 ~ 50 个BP,其他费用大概40 ~ 50 个BP,还有200 多个BP 的拨备前利润,提100 多个BP 拨备的话,回报率还是挺高的,资产回报率还是能够做到1% 的。

对于第三种说法,全世界最极端的例子是日本的银行。

我们研究日本银行的历史,尤其是从20 世纪90 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到完全消化它的资产问题这段期间的历史。从1994 年到2005 年,整个日本银行业经历了完整周期,累计处理了91 万亿日元的不良贷款,占整个贷款的18%,这就是日本的代价,日本银行业的代价。

反观我们自己,2011 年温州首先爆发了金融危机,因为钢铁贸易、国家宏观调控,加上大宗商品的损失和房地产,整个温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经过5 年时间,温州的银行出现了根本转变。从2011 年到2016 年,温州累计处理了不良贷款大概1 400 亿元。而在2016 年6 月份,它的贷款余额是7 800 亿元,基本上18% 的贷款被处理掉。如果我们按照清收比例30%、损失比例70% 来估算,温州贷款的12%损失掉了。

这是一个参照,我们做研究需要有样本和参照,这个是坏账周期的结果,对于我们未来的判断至少有了一根标尺。

我们统计最大的8 家银行,到2016 年,它们已经累计确认了3 万亿元表内贷款的坏账,基本占贷款余额的6.5%,拨备大概5%。

毫无疑问,我认为坏账过程已经过了大半,即使我们考虑中国的银行体系经历十几个点坏账的极端情况。2016 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看到银行业已经摆脱了坏账周期的高峰。

我们怎么判断银行的位置?

一是判断资产质量周期,坏账周期;

二是要更深一步理解银行业务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工业化阶段,也即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阶段,整个社会的贷款需求是以企业、政府为主的对公业务,这个时候的银行一定是对公业务主导的银行。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一直走在这样一个轨迹上面,当它做到极致的时候,生产率最高的时候,也会面临挑战,因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你会发现企业的贷款需求下来了,而变成消费者成为主要的贷款需求的增长方,比如房贷、消费贷。

其实,银行的业务模式本质上和我们经济发展的阶段是要去匹配、去适应的

这几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以腾讯和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利用自己接触客户的手段,实际上是改变了银行业的游戏规则,甚至是降低了银行业发展零售业务的天花板。

传统的银行受这两家公司的冲击非常大,因为它们有最低成本的零售获客的手段。

最近一家叫“趣店”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成立才几年,市值已达100 亿美元,它本质只是一个阿里流量的贩卖者,但已经可以看出,传统的消费信贷会受到互联网公司的重大冲击。

我觉得我们可以旁观企业的竞争和兴衰,观察行业的变迁,看到经济的发展,体会到经济的脉搏。

当然,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可以高屋建瓴、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行业,它是一个比较简单而纯粹的工作。本质上,你需要收集数据,需要去自己分析,然后有更多的不同想法,最后得出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