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打法的本质
小米生态链投资分为三大圈层。
最核心的圈层是围绕小米手机产生的周边产品,比如有充电宝、耳机和智能音箱等。第二圈层主打智能硬件,包括空气净化器、电视、电饭煲等。最后一层是生活方式类产品,如牙刷毛巾和行李箱。雷军意在打造一个以硬件为主的小米版无印良品,而这些产品则被落地到小米之家。
三大圈层产品的市场,大多数符合小米定义的蚂蚁市场。所谓蚂蚁市场有三大特点:
-
首先,这类市场的竞争格局高度分散,有大市场无大品牌。很多情况下,超过80%的市场被数以万计的小厂商占据。以国内照明行业为例,2016年行业总营收达到5600亿元级别,但前三家最大照明上市企业收入占比只有15.67%,其余84.34%市场由中小企业占据。
-
其次,进入门槛一般较低,多以传统行业或者新兴科技硬件市场为主,特点是供应链成熟,产能充裕。但由于没有寡头垄断,新品牌的孵化成本很低。
-
最后,效率低下,大量劣伪产品流通市场,优质产品无法扩大市占率,只能通过高毛利维持投入。最终的结果就是,产品要么质量差,要么价格贵,给小米留下极大市场改造空间。
以性价比为核心的“小米模式”能够让生态链企业快速做大规模。比如小米把200多元的充电宝做到69元、四五千的空气净化器做到699元、六七千的扫地机器人做到千元级别,极大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带来巨大销量。
但在蚂蚁市场之外,小米生态链的打法就多少有些捉襟见肘。
国内白电行业的特点,首先是寡头格局长期固化,其次是线下渠道出货量占比较高,最后是技术迭代慢、品牌效应强。这些特点完全与蚂蚁市场相反,是小米生态链企业短期难以拿下的。2015年,小米推出“年轻人的第一款空调”产品,参数为1匹的2999元,1.5匹的3399元,销量惨淡。2019年,国内空调市场中,格力、美的、海尔、科龙和海信前五家企业市占率仍然高达79.2%。
这几年,小米对白电行业的打法开始有新改变。与以往投资初创公司相比,小米对于成熟行业的投资,会选择上游代工龙头企业作为生态链企业。从生产制造开始,遵循传统行业的规则。
小米生态链是怎么成功的
小米手机成功的核心,是通过供应链把控,做出质量还不错的智能机,再用互联网模式砍掉线下一切流通成本,把产品以接近成本价卖给消费者。
小米生态链模式,就是以手机为成功模板,以投资不控股方式,向生态链创业公司灌输方法论和产品观,让它们占领各自赛道。这样,小米在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下,就能达到快速复制100个小小米的目的。 同时,生态链企业为小米生产硬件产品,可以享受小米在供应链、渠道和品牌等资源支持:
-
供应链支持:复用小米的供应链资源,拿到更低的价格。
-
产品方法论:瞄准标准化高、个性化弱的产品,做大众市场。采取8080原则,即满足80%用户的80%需求来做产品。
-
品牌与渠道:小米对生态链企业开放四大渠道,包括PC端小米网、app上的小米商城和米家商城、线下的小米之家。
头部生态链企业为什么要“去小米化”?
从2013年至今,小米已经孵化了接近300家企业,对小米自身来说,生态链硬件最大的贡献,不仅让小米能够快速进入各行各业,还利用IoT硬件组合使小米之家模式成功运转,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小米的线下短板。
对生态链上的企业来说,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是从零开始,通过输入小米的产品标准,利用小米的资源拿下市场基本盘。一些公司成功从代工厂的ODM工厂转型,成为消费市场上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链企业逐渐分两派:一派是被媒体称为要依赖小米才能生存的“啃米族”,另一派是做到龙头甚至上市的“去小米化“企业。
对一些科技含量相对高的公司,比如扫地机器人品牌,性价比模式让企业没办法通过产品研发获得的高溢价,来摊薄研发成本,继而支撑新的研发投入。性价比模式导致企业丧失了定价权,利润了太低。
另一方面,小米的生态链模式本质上就是贴牌OEM/ODM模式。小米与生态链企业之间,恰好扮演了自主品牌和代工/设计的两方面角色。按照微笑曲线,利润率从高到低的环节排序是:设计+品牌 > 研产销一体> 设计+代工(ODM模式)> 纯代工(OEM模式)。虽然小米生态链企业实际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在小米体系下,存在感并不强。
小米与生态链企业的关系稍有不同。与传统OEM/ODM模式相比,企业依旧为小米做设计和代工生产,但小米会对它们进行财务投资,并在供应链、渠道和品牌提供支持。当生态链企业有机会完成第一桶金和能力积累,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它们必然会往右端自主品牌路径走。
石头科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16年,石头科技为小米进行ODM代工扫地机器人,依靠小米渠道迅速打开市场。早期石头科技利润率也没超过20%。2017年,石头科技开始推出自有品牌石头和小瓦扫两款产品,毛利率开始迅速提涨,从2016年的19.2%提升到2020年的51.3%。在石头科技招股书中,与小米合作业务与自主品牌业务的毛利率分别是15%和45%。成功去小米化的石头科技,今年一度逼近千亿市值。
但在整个小米生态链里,能够真正做到“去小米化”的公司并不算多。
比如为小米做智能灯具的易来智能,本来今年冲击科创板IPO,但被监管层质疑独立性。易来智能承认,公司的自有品牌与小米“米家”品牌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如果未来公司自有品牌产品不能持续获得市场认可,则可能受到米家品牌产品的冲击。
“去小米化”核心在于,企业本身能不能通过前端的研发或后端的品牌获得高溢价。而对小米来说,这些企业能够做大,也能收获不错的投资回报。
同时,小米在一个行业的合作企业不是只有一家。比如扫地机器人领域,石头科技是最有名的一家,在这个品类,小米还引入了深圳杉川、追觅科技、云米科技和深圳银星一起来做,在某些家电领域小米甚至会亲自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