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供求关系,可以从统计局、行业协会网站、调研报告入手。用最基本的逻辑去判断。
奢侈品、消费升级与投资品
奢侈品的炫耀属性超过了替代效应和正常供需效应。可能会出现价格与需求同步上升的情况。贫富差距拉大,才催生了奢侈品市场。奢侈品需要起到区分阶层的作用。奢侈品在价格变动的同时,形象建设必须跟上。
价格下降时,基于更多低阶层人数的购买力,需求也有可能变大。这就是所谓的消费升级。中国几次大的消费升级,催生了很多十倍股。比如四川长虹、格力电器、苏宁电器、上汽集团等。
带有投资属性的商品,也有价格和需求同向变动的属性,就是所谓的“买涨不买跌”。主要是贵金属、房地产、有价证券、艺术收藏品等。这类商品有更强的周期性。往往会将价格和销量推升至难以置信的位置。周期反转时,一地鸡毛。
供求关系
看销量,也要把存货量和存货周转速度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价格的变动。
要把行业内的公司都拉出来横向比较,消除个体企业的特殊情况。需要同时研究行业和公司。可以把行业内若干企业叠加来判断行业。不过这种叠加综合判断的方法,比骄傲适合差异化小的行业,比如原材料行业。
-
销量与价格
-
销量上升,价格下降。一种是企业通过降价来扩大产量,减少单品的固定成本,获得更多利润。这可能是打通了更低阶层的消费需求,出现消费升级。另一种是行业过度竞争,供过于求。分辨两种情况的关键,就是看公司利润变化的情况。同时关注资产负债表中的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企业的销售景气度。
-
销量上升,价格上升。如果成本上升幅度更大,利润减少,那价格上升可能是成本输入型的。否则可能是供不应求。
-
销量下降,价格上升。比较少见。通常是供应端减少造成的。比如农作物。
-
销量下降,价格下降。说明需求在价格因素之外减少。可能的原因是替代品出现、流行元素更迭、耐用品需求已经被大量满足(比如汽车)
-
-
销量与存货
-
销量上升,存货下降。如果排除正常的波动,那就说明产能不足。如果长期库存不能有效补充,那就说明是供不应求。
-
销量上升,存货上升。有可能是过度供应,产能过剩。
-
销量下降,存货下降。很少出现。可能是周期性行业萧条期的尾声,很多企业被淘汰,供求情况会好转。
-
销量下降,存货上升。最正常的现象。
-
预收和应收
预收状况增加,且增速超过营业收入,说明企业的需求在向好。当然前提是没有假账。
应收账款和票据增加且增速超过营业收入,说明企业在向下游经销商加大铺货。保守来看,应该密切注意企业应收的变动情况。可以将新增一期的应收,看作企业的存货,并在营业收入里面剔除,再来研究供需。
应收票据通常指银行承兑票据,不用减值准备。好过需要减值准备的应收账款。
垄断
获得垄断超额利润,只能通过减少供应量,提高价格。减少供应量是因为价格上升,需求减少,需要减少库存。
-
行政许可形成的垄断
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大多数关系CPI物价指数。比如铁路、石油、电力、自来水、燃气等。垄断不代表盈利能力。
部分垄断企业不能自主定价。所以初期的高利润往往会收到营业成本通胀的侵蚀。
凡是关系民生以及CPI的特许经营,都不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可以关注垄断企业的不同利润来源的成长空间,以及这类公司的定价模式,并关注价格调整公告。价格调整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影响非常大。
-
绝密配方形成的垄断
完全的自主定价权。净资产收益率和产品毛利率有保障。
-
规模经济产生的自然垄断
产生的原因:单一企业生成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成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这意味着,行业的初始投入巨大,产品的固定成本占大头。否则不会存在规模经济。
行业萧条时,需求不足,产品的产销量低于盈亏平衡点。但是又无法做到“减产提价”,否则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会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