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不只是属于股权投资者,还属于政府、债权投资者、购股权持有人、可转债投资者等。
债权
通过债转股的重组方式,债权人会变成新股东。如果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大于债务的税后成本【借贷利率 x (1-所得税税率)】,那么财务杠杆提高了股东的回报率。如果现金流枯竭,上市公司面临债务重组(不一定亏损),老股东权益堪忧。如果净资产收益率小于债务的税后成本,如果企业经营稳定(公用事业等),这时候应该减少债务水平,处置低效资产。但是一般很难执行
-
有息负债
负债的成本和稳定性会影响股权价值。有息负债利息在成本中占比高的行业,低利率是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比如银行业,或者公用事业行业。可以依靠高杠杆来提升净资产回报率。
大型企业的有息负债利率明显低于中小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比如国企。
-
无息负债
多数暗含了资金的时间成本,常常是公司让出一部分利润换来的。清偿优先级比有息负债更高。
购股权(期权)
购股权在行权后将导致上市公司股本增多,老股东权益被摊薄。股权私有化时,也必须对购股权报价并收购。
购股权行权,本质上是股份增发。如果增发价大于行权时的每股净资产,则增厚每股净资产,降低市净率。增量资本的回报率(考虑时间成本,需要对增量收益贴现)要超过增发价对应的、考虑摊薄效应之后的股票收益率(市盈率的倒数),这样的增发才是对老股东有利。
上市公司以行权价发行新股后,股东权益增加。对债权投资者来说,增发增加了净资产,违约风险降低,百利无一害。
购股权的数量越多,期限越长,行权价格越低,老股东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很大一部分来自留存利润再投资。购股权实际上是搭便车。
财报的处理方法,是将售出期权的价值作为成本,每年分摊到利润表。投资者可以将扣除的期权成本加回到利润,将所有期权数加回到股本总数,再去计算每股收益(全面摊薄每股收益)。换句话说,就是假设期权全部行权,行权融到的资金不产生收益。
股权激励的陷阱
大股东薪酬高,同时给自己发大量股权激励,就是想从上市公司拿走更多利益。特别是管理层控制公司,然后采用回购再免费送股的奖励计划。
A股市场的股权激励
通常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按行权价认购新股,属于增发)和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后低价卖给激励对象)都会设立解锁条件(业绩指标),比如营业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净资产收益率等。这些指标可供投资者预估未来利润。
注意事项:
- 为了满足激励期后期的解锁条件,前期可能会有藏利润的情况
- 三年以上的业绩指标,几乎没有指引作用
- 太容易实现的业绩指标,可能只是管理层给自己加薪的手段
- 太不容易实现的业绩指标,可能只是为了配合炒作股价的手段
- 高估值增发对老股东有利(尤其是大股东),所以有时股权激励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增发股权
员工持股计划没有解锁条件。或为激励员工,或为提振股票市场信心。如果员工持股计划带杠杆,管理层会倾向于大比例分红,以便偿还借贷利息。
可转债
可转债的利息比纯债要低。可转债的转股价格不应低于募集说明书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和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同时考虑上一个审计年度的每股净资产(一般是不低于)。
在股票估值偏高时发行可转债,一般对老股东更有利。
股票的估值必须考虑可转债的摊薄效应。上市公司无力或不愿偿还可转债本金时,会考虑下调转股价以促成转股,这会加大摊薄力度,不利于老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