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标签

贴标签

一般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然后思考就戛然而止,更不会主动自发的去做反向思考

我给阿宝贴了一个“粗心”的标签,就给我无法纠正他犯错找了一个交代。

贴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归类、减少思考、节约时间。而弊端在于,贴标签类似盲人摸象,让人看不到全局,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贴标签也会让人在认知上聚焦到一个点上,接下来会用各种行为来佐证和强化这个认知。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

我觉得阿宝成绩不好,就只会反复的批评他的成绩,看不到他任何闪光的地方,也不会给他任何的鼓励,从而导致他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标签贴在哪儿

  • 关系层面的标签。你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觉得是事实”。

当你感觉别人对你有敌意的时候,你就会不知不觉给对方贴上“他不喜欢我”的标签。然后你的行为也会按照这个心理设定去发展,从而让关系中的两个人越推越远。

  • 贴在别人行为上的标签。你看不到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孩子拿了家里的钱。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在表达某一种需求。如果仅仅贴了“偷东西”这个标签,你就无法看到事情的真相,从而错过沟通的机会。

  • 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可不想改变,我改变不了。

我有拖延症、强迫症、选择困难症。

撕标签

撕标签,只需要“发现他”。这样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看法是片面的。当然这也是真正难的地方。尝试一下下面的步骤和方法:

  • 列出清单

写下一个你很想要改变的人,你对他印象最深的几个特点。然后挑出一个最让你头疼的词。这就是一张标签。

  • 奇迹提问

想象一下,他具体做什么事,他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可以让他跟以往不同。

  • 具体描述

把标签替换成具体事实或行为的描述,用客观的视角、具体的描述去代替主观的评价。比如把他脾气不好,改为他在什么情况下,和某些同事说话时会着急、声音很大。

  • 例外观察

寻找一次例外,寻找标签以外的更多信息,看到改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