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什么
管理不是目的,管理只是手段。针对不同的人群,对于可接受的管理手段的差异非常大。不要用自己的喜好来判断管理的好坏。管理手段的有效和无效,来源于对人的理解。当管理出现冲突时,把事情的结果放第一位的,是所谓“狠人”;把人的感受放第一位的,是所谓的“好人”。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应该是选择做“狠人”。
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员工的高绩效,实现组织的高绩效。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包括能力、态度、环境、机会。这几个因素互相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员工个体能影响的是前两个因素,属于内部因素。两个因素是外部因素,管理者可以进行部分的调整。当员工的绩效没有达到组织要求的时候,首先要看是外部还是内部因素造成的。由于市场的剧烈变化,给员工带来的业绩影响,需要剥离开。
机会属于谁
机会是上级给的,或者说组织给的。机会属于相对最优者。不同组织对“优”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能力强,有的是绩效好,有的是听话,有的是拍马屁。
作为管理者,对于相对最优者,有台面上的标准和台面下的标准。台面下的标准才是最核心的。心目中的标准排个序,就知道该用谁了。
如何让员工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自我调适,包括行为调适和心理调适。
如果只有行为调适,就会体现出压抑、委屈。如果心理调适也完成了,就会感觉很正常很自然,没有忍耐的感受了。很多宗教、心理鸡汤就是心理调适。如果两者都没有完成,结果就是对抗。也有只完成心理调适而行为没有改变的,就是恶习,比如抽烟、减肥失败等。
谁对未来的正面结果预期强度更高,谁对事物、环境或者在双边关系中的忍耐度就更高。未来的正面结果分两种,一种是变更好(想得到),一种是不变差(怕失去)。
比如恋爱后男人的忍耐度更高,是因为“想得到”;结婚后女人的忍耐度更高,是因为“怕失去”。而当员工开始对领导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说明他不太想忍了。
一个人的忍耐度越高,对环境的适应度就越高。
家里谁对脏乱差的忍耐度更低,谁做家务。谁对饭菜的难吃程度忍耐度更低,谁做饭。如果你不想做饭,那就要非常努力的把饭做得很难吃。对干家务的一方,要赞美,有助于他的心理调适。我们往往对父母的忍耐度低于对孩子的忍耐度,因为无论我们怎么作,父母不会抛弃我们,父母子女的关系中,父母的预期强度通常是更高。人际关系中,谁底线低,谁就获胜。因为他们对差的关系容忍度更高。
想让员工听话,要么让他现在拥有的更多,要么未来可能拥有的更多,他都会忍耐。
当员工对未来的预期强度不高时,管理力度太大会促使他离开。反过来,如果想让员工走,就可以把他对未来的正面预期打掉,然后在工作中给他压力、提出要求、薪酬调整,他就主动走了。再比如说集体降薪,那一大堆员工可能会离职。因为他们现在拥有的更少了,而未来拥有的不变。
更进一步,人对未来正面结果的预期,取决于人的需求。人在一个组织中的需求,可能是发财、升官、社会地位、能力的提升。如果这个需求能被满足,并且满足程度很高,当然忍耐度很高。如果你能观察到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忍耐度高,你就可以推测他的需求和动机。反之,如果能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就可以知道从哪个角度能让他对未来有预期,从而提高他的忍耐度。
现在员工的需求多元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了。管理者可以调整员工的环境因素,比如薪酬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分配资源、提供上升通道等等,从而影响他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的忍耐度。
能力的塑造
能力的本质,是思维和行为的习惯。习惯是要靠重复弱刺激去建立的。
通过听课去提高个体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办法通过重复练习去塑造思维和行为习惯。高层员工,思维习惯更重要;底层员工,行为习惯的塑造更重要。孩子越小,行为习惯越重要;孩子大了,就需要帮助孩子归纳思维习惯。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先试后讲、先讲后试、言传身教、事后总结等。
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思维习惯分为三个环节:
- 确认问题到底是什么
- 找到问题的原因
-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力提升的前提,是个人意愿。意愿的背后是需求。需求的背后是价值观。
当一个人有足够强的学习欲望时,外在条件是不重要的。如果他对外在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比如说嫌远,嫌麻烦,那他的学习欲望也就越低。
价值观与态度
态度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只有在负面强刺激下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当然即使价值观稳定,态度也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个外界因素叫做激励。
员工如果是由于价值观的原因,导致工作态度太差的时候,能开就开掉,开不掉就边缘化。边缘化的方式,包括行为边缘化和心理边缘化。行为边缘化就是给个虚职,重要的事情不让他参与。心理边缘化是当他不存在,孤立他。心里边缘化结果可能失控,要小心使用。
激励按结果分为好激励和坏激励两类。
针对激励的结果,一定会有人不愉悦。一定要关注,谁不愉悦。正向激励有时候会有负面的效果,比如奖金、升职、评优等,这里面涉及到公平性问题。负面激励有时候也有正面的效果。越是职业动机强的人,批评的效果有时候越好。
激励的本质,是差异化,让这个人在人群中与众不同,并且是他想要的与众不同。
人群包括组织内人群和组织外人群。军衔是组织内差异化的例子,字节工牌就是组织外差异化的体现。员工更多感受到的是组织内的差异化。了解员工想要的是什么差异化,然后给他与众不同。
人性
对人性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沟通和影响人的方式。
比如双眼皮的多数是暖男。暖男的三大特征包括情绪感知能力、很多的细节观察和体现、没有太强的攻击性或侵略性。对暖男,如果希望他接受你的观点,可以打悲情牌、示弱、卖惨,或者用逼迫式的方法。再比如撩妹高手,通常能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得体的表达方式。
谈恋爱是培养情商最好的方法,因为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别人的心思想法,以及让他人感觉到愉悦。情商,是让他人愉悦的能力。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表达的真实程度是有差异的。
-
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违反人的第一层面的人性,也就是动物性本能时,大概率在说假话。这时候要看背后的真实原因和带来的问题。
-
第二个层面人性是普适价值观,就是没有国家、民族、社会特征的人和动物的区别,比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
-
第三个层面的人性是群体性差异。每个人都同时隶属于很多的群体。群体划分的维度很多,基本都是从过去的经历得到的。这些群体带在人身上的特性,就会形成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
人跟人的差异,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门当户对,代表的就是价值观的趋近和趋同,以及标准的趋近和趋同。比方说穷家富路还是穷游,这是价值观的区别。旅行时对不同星级宾馆的偏好,是标准的差别。现在中国的阶层撕裂和固化越来越严重。新的团队成员背景不同,融入问题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需要跟员工建立信任,可以跟他聊聊对他的意见、看法和职业成长建议,比如他的优点、缺点、下一步的职业成长道路应该怎么走、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去做调整等等。
人跟人快速建立信任的要点,是彼此向对方开放内心深处不会轻易向别人开放的内容。当女生喜欢你,她会跟你聊她的隐私,就是她轻易不会向别人呈现出来的东西。但是跟同事靠这种方法建立信任是极其不职业的。
价值观的极度多元化越来越明显,希望用一个价值观去统一员工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往往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去替代别人的标准,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的价值观。有很多观点的不一致的原因,并不是我们对事实的认知不一样,而是我们价值观不一样。如果员工的价值观虽然你很不认同,但是对工作没有影响,领导要有包容的心态。成年人的价值观很难改变。
需求识别
价值观决定了态度的方向,激励决定了态度的强度。领导应该在员工价值观的方向基本趋同的情况下,去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在组织中,一定不要把薪酬作为激励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手段。公司的薪酬制度是解决共性问题,而激励是解决个性问题。更多的激励来自于对员工需求的了解。
一个人并非只有单一需求。需求分为两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外在需求,包括:
-
工作动机,就是为什么到这家公司工作。
包括职业安全感(稳定有保障)、薪酬福利、发展空间、专业对口、兴趣(这个工作有意思)、工作地点、交通、心理安全(常出现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工作环境、出差出国、培训、公司性质、上班时间、个人崇拜(老板有名的企业)、找对象、过渡、潜伏(商业间谍)、户口等。
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会把兴趣看的越来越重要。工作的有趣化有两种做法。一是工作氛围的有趣化,比如环境、制度等,最典型的是互联网行业,缺点是效果不持久;二是工作内容的有趣化,就是让员工觉得这件事是有趣的,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跟人打交道,那就让他做销售。需要找到员工内在的兴趣点,帮他找到与工作内容的契合点。
-
临时需求,就是眼前想得到的东西。
是指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员工想得到的东西。比如在工作特别累时得到休假的机会,或者临时的工作时间调整等。做激励的时候,如果想让激励及时看到效果,应该从对当期需求入手,及时满足,效果非常明显,缺点是不持久。
第二部分是内在需求,包括:
-
成就动机,就是在员工心目中拿什么作为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
包括:
-
权力:资源的掌控权
-
金钱
-
名声
-
专业成就
-
地位: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
闲: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成就动机是对人进行观察、判断、以及激励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想了解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一下他心中的成功人士,比如你身边哪些人混得好?这就是他内心的成功标准。还有就是十年二十年后向往的生活状态。对年轻人问到三十岁,对中年人,男到五十女到四十五。这是大多数人的职业最高峰。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越是口语化的表达,对方的戒备心越低,给你的回答就越真实。
权力动机太低的人,不适合当管理者。他无法从管理中获得自身的成就感,而是更多感受到权力带来的束缚和责任。这样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痛苦。两个人的成就动机都是钱,并不意味着对钱的目标是一致的。差异来自于个人的基础和对自身的认知。
-
-
职业动机,就是本质上为什么要工作。
职业动机解释了一个人除了养家糊口以外,为什么要工作。职业动机越强的人在工作中自我成长的欲望越强烈。
包括:
-
权力动机:不断获得更多权力,以及权力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很在意是不是有明显的职位上升空间
-
影响动机:追求通过自己的工作成果去影响和改变其他人
-
亲和动机:追求更多的人说他的好话
-
成就动机:在职业中不断获得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能够实现
初创期的企业不合适找权力动机高的员工。因为规模太小,权力动机高的人满足度偏低。但是到了一定规模后,一定需要找个权力动机高的人做管理人。权力动机高的人在公务员中特别多。
影响动机高的人非常适合做老师。让影响动机高的人做内部经验分享这件事本身就是激励。
亲和动机高的人很在意人际关系,会成为管理中的好人。亲和动机高的创业者是最纠结的,不适合做一把手。对有明显人际冲突类的岗位,比如销售、采购、纪检监察、质量控制,亲和动机高的人内心冲突特别高。从团队角色的角度来考虑,亲和动机高的人是团队中的凝聚者。如果个人影响力高,还能从事政委的角色。亲和力(能力)和亲和动机(欲望)是两码事。亲和动机高的人,亲和力通常不会太低,反之未必。
在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好时,人的奋斗的欲望在下降,所以招聘中碰到成就动机高的人的占比在下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创业的比例低于发展中国家。另外,教育的引导导致很多成就动机高的人直接去创业了。
对不同职业动机的人,采用的激励手段是不同的。
权力动机高的人,激励就是授权(管人的权力);影响动机高的人,需要给他更多呈现自己的机会,并且这种呈现是可以被其他人接受的;亲和动机人的人,激励就是手工点赞;成就动机高的人,激励是更多挑战性的工作、更大的舞台、充分的授权(做事的授权)。
-
越安全,越放松,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就越真实。跟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和场合的交流非常重要,这是了解员工需求的重要来源。
重大利益冲突面前,才是人的本性暴露最充分的时候。我们只能等待时机去观察,我们无法创造重大利益冲突去考验人性,而且对重大利益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所以同一个事情面前,有些人可以看出人性,有些人看不出来。
将来在重要岗位上的用人,需要考虑这个人有没有经过重大利益的考验。如果没有,那就持续观察,不轻易下结论。
痕迹
外在痕迹:
-
个人属性痕迹。比如说姓名(包含父母对孩子的预期,体现了父母的价值观);手机号(年轻人是否用那种很贵的手机号,如果是,那他出来应聘需求是什么);微信昵称、头像和签名(代表个人的偏好和自我认知,换句话就是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自己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昵称越奇怪,他的特征就越明显)
-
穿着搭配痕迹。两个要点。第一,从头看到脚。比如说穿船袜,要么是希望自己年轻一些(自己买),要么是身边有关系很近的年轻女性(别人送)。第二,每个穿着搭配背后都有自己的潜在对标人群。打扮成这样,是因为希望呈现出来的角色特征就是这个样子。大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说香奈儿塑造的品牌特征是优雅和独立。如果一个人身上某种品牌用的越多,那说明他自认为就是这样的人,或者他希望成为这样的人。
-
行为举止的痕迹。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场景下体现出来的特征是不一样的。重复弱刺激形成的习惯性动作,比如拿筷子靠上还是靠下,有时候会是价值观的体现。一些刻意而为的行为,会跟人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还有就是行为基准的变化,比如说突然开始躲出去接电话、发朋友圈的频率变化、换微信头像等等。偏离已有的行为基准的时间点,恰恰可能是需求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也是进行激励的时间点。
-
表达痕迹。包括语气、语速、音量等,这个也跟人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
内在痕迹
同一个事件,每个人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标准不一样。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标准,也能分析这个人的价值观。
比如说数字(东西贵不贵的定义)、案例或事实(用来表达自己观点时选择的论据和事实)、假设的情景中发现标准(都掉河里先救谁)、关键措辞(比如说回答敏感问题或者描述敏感事实时用的措辞,或者对一个敏感词的与众不同的反应,通常代表过去有一些特殊的经历)。
标准跟一个人的经历高度相关。有句老话叫做,干过坏事的人会比没干过坏事的人更容易干坏事。就是经验很重要。引申出来就是好对员工尽量不要进行跨级提拔。
影响他人
要做激励,就一定要跟员工沟通。而沟通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影响他人。
被人影响时,一般人通常的三种心理状态:
-
高接受度的状态。对方讲的只要貌似有理,就会听进去。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领域,并且产生不安全感时,就会很容易进入高接受度状态。
新员工刚入职时基本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所以及时的入职培训,或者不少于一个小时的入职谈话非常重要(重复弱刺激)。这个时候影响他们的效果最好。谈话要反复跟他讲职位的要求、在这个团队中的工作要求、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要求、对他个人成长的要求。
当一个人进去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且遇到“他心目中的专家”时,也会进入到高接受度状态。
人跟人越熟悉,越没有权威感。有时候外部培训师的效果就是比内部的要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是慢慢丧失的了。因为子女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父母。子女对父母的认知也越来越深。
强化高接受状态的技巧:
-
第三方背书(第三方是对方心目中的权威,比如说明星代言)。
-
当一个人的体力被极度消耗时,思考能力会下降,接受度会变高。
-
仪式感(个体在组织中显得渺小),流程环节多,规则要求严,规则要求繁琐。
新兵的头三个月,是典型的高接受度状态下的重复刺激。
-
-
中等接受度状态。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会思考你讲的东西是不是符合我的逻辑。
-
低接受度状态,也叫高戒备的状态。
放弃说服对方的努力。说的越多,效果越差。
比如叛逆期的孩子,需要找孩子认同的人,借助他的嘴去影响孩子。对待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应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要让孩子一直处于高戒备的状态。
安全放松状态下的重复弱刺激,才能影响别人。文字内容的选择需要有趣和活泼的表达方式,让员工进入放松的状态。
调整无处不在,兼具言传身教。管理者对自己有要求,才能对员工有约束。
如果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就需要在负面强刺激时,把一个带到高接受度状态。典型的例子就是传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