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识人面试读心

选人之前,先定标准

招聘看需求和能力的双向匹配。候选人需要具备企业要求的能力,企业也要满足候选人的需求,否则人来了也留不住。

面试就是去判断候选人的能力和需求

企业的需求

  • 职位匹配:职位上的工作有能力完成

    流程性思考,就是先用流程性思考把职责梳理出来,然后把职责转换成动作流程以及能力要求。

    对新增职位的招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梳理需要的能力要求

    用人标准的筛选与排序:

    • 培养起来越容易的能力,招聘时越不重要

    • 培养的代价越大的能力,招聘时越重要

    • 能力对于完成工作越重要,招聘时的排序就要越靠前

    面试时在候选人放松状态下,他讲述过去工作职责的顺序,就是过去他工作内容的排序。面试的最高境界是聊天

    弗洛伊德口误:一个人在放松状态下最先说出来的话,是他头脑里印象最深的。

    一个职位的用人要求,决定权不在人力资源,而在这个职位的上级

    确定底线标准。达不到底线标准,宁可不招。

    一些小Tips:

    可以问一些关于家庭、婚恋相关的话题,判断是否会对工作产生影响。

    对于一些艰苦的工作,有吃苦经历的人都是很好的人选,但是也要看能不能满足他对回报的需求。

    考虑这个职位将来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最多。从这个群体出来的候选人,或者过去跟这类人打交道越多的人,就越容易理解客户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与同类人相比,各方面条件更好;目标过高;极度内向、非常好面子或者无处可说;身边缺乏社会支持、缺乏关系特别亲密的依靠。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得抑郁症的概率很高。招聘的时候要关注。

    目标导向是指,在做事的过程中,如果要实现结果,会导致周边的人际关系评价降低,但依然选择目标在前。关系导向则会在意他人的感受,而把目标降下来

    极端的目标导向,在做事的过程中只要目的,不管他人的感受,很容易给人感觉特别自私自利。极端的关系导向就是做事无原则的老好人。

    CEO或者总经理应该是目标导向。销售应该是目标导向。关系导向的人,哪儿的人际冲突小,就会趋向往哪儿走。做销售往往客户关系还可以,但是成交很困难。审计风控、质量管理等内部监督类职位,应该目标导向。

    判断两种遇到冲突时,首先想到人的感受还是事情本身?侧重点和思考顺序的不同,决定了是目标还是关系导向。

  • 团队匹配:跟同事可以很好相处

    风格的本质是行为习惯或者行为的偏好。在团队的不同阶段,选人是有差异的。

    团队在组建的初期,此时需要团队快速融合,选人最好选择风格一致的。在正常发展阶段,是做团队多元化的最好时机。在重大变革期,选择风格一致的好,可以减少其他类型的冲突。因为变革蕴含了权力、利益或者资源再分配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利益的冲突。

    非利益冲突,靠沟通解决。利益冲突,靠妥协解决。利益冲突无法靠沟通解决。当双方可以通过彼此的主动退让达成一致,那就去沟通。如果双方的利益冲突无法直接解决时,可以寻求能强制双方妥协的第三方的帮助,比如权力机构、上级等。

    出现冲突时,先判断冲突的性质,然后再思考下一步应该找谁去沟通。是不是利益冲突,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当与一个人在沟通一段时间后感觉不舒服,而仔细思考不喜欢他的原因,不是他说的没有道理,而仅仅是他的做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那基本上就是互补的类型。反之,如果感觉相见恨晚,多半是风格一致。

  • 企业文化价值观与个人价格观的匹配:级别越高越重要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体现在对外部事物的看法中。面试时可以选择体现价值观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996这事你怎么看?问问题时不能暴露自己的倾向性。)对热点问题的评价,应该具有多角度的特点,而非单一评价标准。

候选人的需求

成就动机:权钱术名地位闲

成就动机是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常见的职业成就动机有权力、金钱、名声、清闲、地位、专业。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并非单一,强度最高的动机决定了人的道理选择。当强度最高的动机无法满足时,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动机的代偿机制会更加强烈。

成就动机背后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成就动机一定要跟职业或工作相匹配。当一个人的动机类型和职业匹配时,这份工作本身就能带来激励的效果。

无论是面试也好,还是销售沟通也好,要学会借助对第三人的评价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做销售的人,金钱动机要高;做管理的人,权力动机要高;做研究的人,专业动机要高;做直播的人,名声动机要高。

成就动机的提问方式:你身边哪些人混得好?未来10年/20年的生活状态?(刚参加工作的人,别问太久远;过三十的人,可以问到50岁)

求职动机

个人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高,员工忠诚度越高,工作投入度越高。

个人的求职动机有很多。如何在面试中判断求职动机:

  • 为什么应聘?
  • 为什么不选择其他?
  • 多选一的情况下如何选择?
  • 为什么离职?

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是指一个人除了养家糊口的需求外,本质上为什么要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在职业中驱动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职业动机只跟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职业动机强度越低的人,工作的欲望越低。职业动机强度越高的人,对外界激励的依赖就越低,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职业动机一定要跟职位的特点相匹配

现在很多独立女性的职业动机很高,而传统观念中男性希望女性专注于家庭。

职业动机分成四种:

  • 权力动机:一个人在职业中获取权力的欲望

    典型的权力动机者,更在意运用权力本身所得到的成就,希望在职业中获取更多的权力,以及这个权力能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当他发现没有上升空间时,很容易选择离职。

    权力动机高的人,在公务员中最多。

  • 影响动机:一个人在职业中影响他人的欲望

    典型的影响动机者,未必在意对权力的获取,而是追求通过自己的思想、行为、工作成果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影响动机高的人在组织中的价值很大。让这类人去做知识经验分享本身就是激励。

    影响动机高的人,适合做教育。

  • 亲和动机:一个人在职业中获取他人赞许的欲望

    亲和动机高的人,追求大家都说他好,会很在意别人的感受,有较高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往往会成为团队中凝聚者的角色。如果他个体还有足够强的影响力的话,可以扮演政委的角色。亲和动机高的人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角色。这类人往往活得很累,讨好型人格。

    亲和动机高的人,很难做一把手,或者内部监督类的工作。特别适合做工会主席。

  • 成就动机:一个人在职业中实现自身事业目标的欲望

    成就动机高的人,追求自己的目标是否有挑战性,并且能够实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在招聘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少,一是因为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奋斗的欲望少了,二是因为他们都去创业去了。

    成就动机高的人,适合创业、做组织的一把手、搞专业技术、销售等。

职业动机的提问方式:你认为最成功的三个人?为什么?不限制古人今人虚拟人

当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更多是从职业的角度考量,是职业动机。当评价一个人混得好的时候,是工作和生活揉在一起考量,是成就动机

“毛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表达了做成了很难的事。成就动机。

“不管在哪个阶段,都能带领团队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强调带领。权力动机。

专业人员和销售人员应该是成就动机高的人。管理人员的权力动机不能太低。

三类动机的关系

一个人从价值观定型(一般12-14岁)开始,直到去世,这个阶段追求的动机叫成就动机。

一个人从进入职场直到退休,这个阶段追求的动机叫职业动机。

一个人在工作转换阶段,追求的动机叫工作动机。

职业动机 成就动机
权力
影响 地位
亲和
成就 钱 | 术

“闲”是指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整体的职业动机不高,四种都有可能。

这里的“名”是指好名声。有些人求名,实际是为了钱。这个要区分。

成就动机高的人,职业动机可能很低。比如有人对“钱”的欲望很高,但是对工作的欲望极低。所以面试中,两类动机都要去判断。对两类动机的满足,是对人长期激励的本质所在。而如果想让员工愿意来,就要满足他的求职动机。

什么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

总结能力:把过去的经历转变为有价值的内容

多数人是有经历才会有经验。把经历变成经验是总结能力的体现。面试的时候,要筛掉那些会重复掉坑的人。

只有很少的人才有能力把别人的经历吸收成自己的经验。这样的人面试几乎不会碰到,因为过不了简历的关。

人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成长是最快的。问一个人的成功经历不太能看清一个人的总结能力。问负面的事情比问正面的事情效果要好。

面试的问题不能缺少边界限定。

关于时间的限定。不能太久远,也不能太短。

关于程度的限定。极端事件才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极值。面试的时候要去问极端事件、典型事件。所以限定条件要加“最”,“最失败、最沮丧、最挫折、压力最大”等等。简历中写的事件也是典型事件,是能力极值的观察点。反之,我们写在简历上的,一定要经得住盘问。

关于性质的限定。不建议聊太多个人的私事。切入点应该从工作和学习的角度。

适应性:自我调整能力

面对不爽的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忍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自我调适。包括心理调适和行为调适。忍耐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适应性。

如果心理和行为都调适过来了,会觉得这是正常自然的状态,没有怨气和怨言;如果行为调适了,但是心理未调适,就会觉得委屈、郁闷,忍耐的感受就会非常明显;如果心理调适了,行为未调适,我们称为成瘾或恶习;如果心理和行为都没有调适,就会变成要么狠,要么滚。

宗教和心灵鸡汤的意义,都是心理调适。增加忍耐度的四句名言:“来都来了”;“大过年的”;”他还是个孩子”:”人都死了”。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在意一个人的行为调适。环境越相似,适应性越强。

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比如办公地点、办公条件;软环境是指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组织内还是组织外。组织内又分为上级、平级、下级三种。对人的适应性影响大的是软环境,尤其是组织内的上级。员工能不能适应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跟上级的匹配度。挖人往往是挖团队,对公司来说只需要聚焦团队领导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忍耐度取决于他对未来正面结果的预期强度。忍了以后,结果会变得更好,或者不会变得更差。

如果希望新员工能适应组织的要求(就是忍),需要思考员工的预期是什么。满足预期的可能性越大,忍耐度就越高,适应性就越强。

面试的时候不要忽悠候选人。

识人从何处入手

人性分为三个层次:

  • 动物性本能(吃喝拉撒)
  • 人的基本属性(与民族和社会无关,更多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比如对社交的需求、对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家庭和他人的责任)
  • 所在群体的价值观

面试中不要问反人性的问题,因为基本听到的都是假话。

价值观的形成跟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紧密相关。价值观没有好坏。

面试时越安全越放松,越放松越真实。人在面对重大利益冲突,才会暴露最真实的本性。所以面试很难看出真实的本性。

试用期是对面试的延申。因为跟面试比,通常员工的安全感更高。

痕迹识人

  • 个人属性(简历痕迹)

    简历分析的核心,是相关性和符合逻辑。

    家庭地址:通勤时间太长,辞职可能性高。也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
    婚姻状况:典型的就业歧视。
    姓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体现了父母的价值观。越特别越有意思。
    教育背景:工作时间越长,初始教育背景越不重要。
    工作经历:空白处需要关注。
    资质和证书:相关性越高越好。 工作时间很长,但是一直是低级别职位,常见的四种情况:自我认知不客观、行为方式怪异、缺乏上进心、能力太差。

    简历中刻意引起他人的关注,说明他缺少关注,说明他不自信,没有成功的经历。

  • 外在痕迹(穿着打扮、言行举止)

    打扮是因为希望呈现出这样的角色形象。

    行为举止要看场景。不同场景下的含义可能不一样。训练细节感知能力

    女人的直觉来自于对身边人的习惯性行为偏离基准的感知。

    算命通常因为坏事。事业、身体、婚姻家庭、子女。

  • 内在痕迹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分为事实(我以为的事实,或者我希望别人以为的事实)和情感/观点。在交流中,要判断其内容的真假,二是要判断对方表述的内容背后体现出来的看待问题的标准。

    逻辑的前后一致性,是判断真假的重要方式。对于有行业经验的人,对行业术语运用的熟练程度体现了从事相关行业的长短

    面试要假设面试人讲的是假话,需要追问细节。当无法推翻时,就认为是真话。问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内容,结合流程式探询(后来呢?)。细节过度清晰,也是可疑的。

    同样的事物,每个人得出来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评价外部世界的标准不一样。而一个人的经历也会改变他看待事物的标准。

    干过坏事的人,永远要比没干过坏事的人更容易干坏事。

    判断标准要数字说话。尽量让对人用数字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当无法用数字时,可以用案例或事实的细节来描述。

    简单问能不能加班是没有意义的。应该问:“假如公司正常六点下班,你觉得几点以后走算加班?”

    人际交往中,切忌以自己的标准替代别人的标准

常用面试方法与技巧

行为面试法

问过去发生过的事情。面试问题一般从简历中来。

经典句式:最(形容词)的(人或事)。比如最成功的事?追问细节,追问时间、程度、性质边界。

情景模拟法:在假设情景下看你你会怎么做

问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思路。面试问题来自于工作中的真实场景。

经典句式:假如?如果?追问思考的过程。

面试中不用追求案例多,两到三个,深挖。

交流问题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问题设计太理论化:团队内部存在冲突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如何应对团队内部的冲突?

问题边界太宽泛:对于团队分配的任务,总有人完不成,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改进?

社会赞许性太明显:在销售公司产品时,对于有可能给客户带来超出合同预期风险的产品,是如实告知还是销售为王?

问题设计与候选人背景不吻合:问工作时间很短的人或应届生,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问题设计的意图不清晰: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问题的目的太直接:请给我一个能体现你学习能力的例子。

面试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