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很多东西都有时间价值,就连时间本身也有时间价值。
人都能感受到了,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少年时,一个下午可以撑得老长。现在,随便接个工作电话,一小时没了;随便摸会儿鱼,一天没了;随便刷会儿手机,周末没了。
我们生存在客观世界里,但生活在主观世界里。客观时间对我们来说只有工具意义,主观时间才是生命经过的真实。
越做程式熟悉的事,时间过得越快。大脑无需太多思考就可以应付自如,自然对时间流逝无感。要想放慢时间流速,增加主观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多做熟悉程式之外的事,多切换陌生场景。比如旅行,多接触陌生的人,比如多交朋友,多尝试陌生的领域,比如学一些新的技能点。
主观时间分为体验时间和回忆时间两种模式。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这是体验时间。隔了一俩月甚至几年后,回忆这段时光,感受到的时间跨度是回忆时间。刷短视频时间过得很快,旅行时间也过得很快,体验时间都短,但回忆时间大相迳庭。
隔了几年回忆,你很难想起当时刷视频都刷什么,但你一定记得当时旅行去了哪儿,见到什么样的山,看到怎样的海,遇到了哪个有意思的人,历历在目,这就是回忆浓度。当你回忆时,想起的场景越多,人和事越丰富,越会有生命经历的充实感,回忆时间就显得越长。反之,每天两点一线,敲钟打卡,到点吃饭,到点睡觉,娱乐则只有刷视频、打游戏,偶尔组个饭局,经历高度同质化。事后回看,你就会觉得好像没干什么,怎么一年就过去了呢?回忆时间,高度塌缩。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打从大学毕业后,回忆工作这些年,感觉像个时间黑洞,几乎想不起来任何特别的事。没有记忆锚点,就会让你愈发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主观时间很大程度上是由回忆时间决定的。人生的宽度会影响到人生的长度。
时间并不公平,从主观时间来讲,穷人的人生比富人要短。想想刚才说的,哪些人能脱离开高度同质化的场景,有钱有闲去体验那些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富人工作的同质化程度要低很多。让一个老板回忆过去几年,他是有明显的记忆锚点的。前年新上马了几个项目,去年新收购了一个品牌,今年开辟了海外市场,而这些和底层螺丝钉的你,没什么关系。明明天天都在加班,回忆起来却可能只是一句都在瞎忙,也不知道干了什么。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放慢时间流速,就要增加主观时间,尤其是回忆时间,多做能增加回忆锚点的事。多旅行,多交朋友,多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减少碎片化阅读,多看书。刷视频,不如做视频。消费不如生产工作,尽量选择项目制,之后回想能历数当时都做过什么什么项目。类似财务这种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度同质化,属于办公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谨慎考虑。
最后,做个特别的人,让自己也成为他人的记忆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