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的本质在于只享受收益,不承担成本。
儿子从爸爸那里看到的更多是管束严厉,从爷爷那里看到的更多是纵容和慈祥。爸爸承担了因为管束子女而带来的子女对他反感的情感成本,爷爷却不需要管束孙子,只要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感收益。反过来也一样,赡养爷爷的是爸爸,孙子啥也不用干,只要在爷爷怀里撒欢儿就够了。
工作关系也一样的,你和直属领导之间不管怎么相处,关系也不可能特别好,似乎总是隔了一层,反倒是和领导的领导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小领导各种挑刺反复无常,大领导却容易赏识你,而且总是笑得那么慈祥。这不是因为小领导格局不够,大领导知人善任。而是因为小领导承担成本,大领导分享收益。
一个职场上非常基础的方法论,就是千万不要指望和你的直接上级能把关系搞得非常好。这跟性情、沟通能力都没关系,而是成本收益问题。你和小领导之间只要做到君子之交就够了,真的要在领导关系上努力,一定要往领导的领导、大领导身上努力。
隔代亲的这种成本收益模型,放到很多场景里都是有解释力的。
比如的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政治观念,以改开为界,新中国分为前30年和后40年。现在的年轻人就对前30年认可程度更高。因为年轻人享受到了前30年的制度收益,但并没有承担当时的穷苦成本。反倒是对后40年资本力量强化带来的一些成本感受颇深。
曾经的伤痕一代也一样。为什么对民国那么认可?因为他们不直接承担民国的苦难成本,只感受到当下的窘迫。这也是一种隔代亲。
人类厌恶损失。在隔代亲模型中,人们更看重的不是收益,而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