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被规训得太严重。价值感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外界认同。各种嫉妒、焦虑、鄙夷、虚荣、不甘,负面情绪都与此有关。而我们主流的心理追问方式,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从过去找原因,解释,然后合理化,但是,与人生实践无益。
阿德勒的观点却能够帮助改造操作系统,很有实践意义。阿德勒心理学的不是数学题答案,看过一次答案就行,而是需要深入的体会、反思、践行,反复如此。
生命犹如一场旅行,美丽的风景只在路上,可你就是在意结果。那怎么能够专注过程呢?
都说要自信,“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可怎么才能做到既不自卑又不自负呢?现在很多人都有自卑感,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克服?
都说不能虚荣,“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批判的很好。那怎么才能够不虚荣,不攀比呢?
都说要做自己,“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说的很豪气,但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到呢?
阿德勒这套观点,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践、调整和改变。因为我们平时很多反应已经形成了下意识的反应链路,需要一一去拆解重建。接受阿德勒这套观念以后,你就需要刻意去审视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下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看看他们背后的反应链路是什么。
你为什么生气,是真的生气,还是以愤怒作为工具来压迫对方?是真的生气,还是懒得费时间解释,想要直接以情绪暴力的方式压迫对方,结束对话?
你为什么要跟人争辩?是真的觉得自己说的对,想要说服对方?还是说你被权力欲所支配,对错不论,只是想要压迫对方?再往深了说,你是不是有深刻的认同感危机,极度依赖外界的认同?
我们需要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逐帧去反思调整。
##
世界极其简单,人人可以改变。明明世界矛盾横生,一片混沌。为什么说世界极其简单呢?不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
比如说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常年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可是夏天喝井水就会觉得很凉爽,冬天喝井水就感觉到温润。冬暖夏凉,但水温其实并没有变化,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在变。我们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而我们的主观都是绝对私密的、个性化的、无法探知的所在。所以你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看到的世界不一样。井水的18度是客观世界,冷暖则取决于主观。你感觉世界复杂,那是因为你的主观滤镜复杂。如果你变简单了,世界也可以变得简单。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如果你带着墨镜看世界,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当然就会显得晦暗。你要做的就是摘掉墨镜,而不是埋怨世界黑暗。摘了墨镜以后,你可能又会觉得阳光刺眼,想要带回墨镜,那么你能坚持不带回墨镜吗?换言之,你有勇气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没有这种改变的勇气呢?
这种勇气,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哲人认为,人可以改变,而且是随时可以改变。只要自身发生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到简单的状态。
有点像佛家,但是其实佛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很不一样,一开始本就不能算宗教,它就是一种哲学思潮。这里提到的“恢复世界简单状态”,就很像佛家说的“缘起性空”,但区别还是很大的。“缘起性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世界”,那是所谓的“名世界”,一切都是没有自主性的,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成就之下的临时聚合。而且佛教的世界观是中性的,本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参透是什么样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强调世界原来是怎样的,而是强调你如何解释世界,用悲观的方式,还是用积极的方式。毕竟佛家出世,心理学还是入世的。我们需要从实践层面探讨人如何改变、完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