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超级学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律,而自律绝不是父母逼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律是反人性的,孩子生来就是不自律的,这是人类大脑决定的。脑科学早就告诉我们了,十岁以前,孩子属于右脑心之力,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发散的。孩子越聪明,发散型思维越强,越没办法长时间忍受单一型任务。在大人看来,这就是不自律。然而,这根本不是孩子故意不学好,更不代表孩子以后也是懒散、没出息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能忍,忍住不给孩子贴标签,忍住不过多批评和劳动孩子,而是耐心等待,适度引导,把他捋,慢慢变成自律。
自律的底层是价值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永远不会自律,因为他发自心底觉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也是无所谓的,可以随便消耗和浪费。相反,我们去观察那些心态阳光的学霸,多半跟父母关系比较好。他们很早就从父母那里确认,我是被爱着的。我很好,我很重要,我值得一个更好的人生。说白了,亲子关系就是教育的根。经营好,你跟孩子的关系,多鼓励和肯定孩子的价值。孩子未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孩子。
一定要多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个经典研究,把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告知你的寿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另外一组告知护工会来管理你的健康。前者的最终寿命长于后者。心理学家在孩子学习上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自己决定怎么安排家庭作业的孩子会更快乐,压力更小,长大后也能更好的做到自己的生活。所以家长一定要忍住过度干预甚至替代孩子做事的冲动,早早学会放手。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让孩子多参与教育以及参与到家庭具体的角色中来。当孩子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他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更容易变成一个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觉得孩子自律能力有待提升,那把任务目标尽可能简单化细化。举个例子,你原来对孩子的要求是按时做作业、练琴、看书这些事全都做到了,才叫自律。现在选出两个关键的明确的时间,比如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天跳绳二十分钟。只要完成这两个核心事件,就算自律成功。再比如,原来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学英语,现在改为读课文十分钟,或者背单词五个,把有难度的事分解细化,细化到孩子能轻而易举完成为止。这样孩子不太会抵触,自然就更愿意付出出行动。
学习自律的孩子,从来不是苦行僧,他早就在自律过程中一次次尝到了甜头。你以为学霸都在头悬梁,锥刺骨,其实人家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怎么早早的让孩子进入这种学习的良性循环呢?建议是多陪孩子玩有挑战性的活动,包括一起阅读,带孩子做计算游戏,比如用纸牌算二十四点玩书读等。游戏过程中随时给孩子正向反馈,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这么做符合学龄期孩子的发展特点,容易被孩子接受,能够有效激发兴趣,促进大脑发育。用育儿专家罗林的话说,这种做法等于在训练既有动机又有能力的学习型大脑。拥有了学习型大脑,学习上的自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