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 -- 毁掉一个孩子的方法
我似乎一直在尽职尽责地教育阿宝,为了他好,让他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远。
无意中,看到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的一句话: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价值投资语录 -- 高瓴资本张磊
-
人云亦云的结果,很可能是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不见也抓不住真正的大机会。所以有人说“可怕的从来不是宏观经济,而是跟风投资”。
-
“守正”和“用奇”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做人做事讲究“正”,才能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诱惑。思考决策讲究“奇”,才能找到属于你的空间。
-
持有一个观点,就一定要先尝试着去自我证伪,否则那就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
-
独立判断意味着对市场保持冷静的思考,不要轻易妥协。很多时候,妥协会产生一个“坡”,你从“坡”上慢慢下来,刚开始没有感觉,但下得越多速度越快,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往往已经很难改变了。
-
简化到公式绝非商业研究的终点,真正的终点应该是探究这个公式的产生背景,挖掘更重要的参数,发现更深层次的运行机制,寻找不同事情之间究竟是并列的加法关系,还是翻倍的乘法关系,或者是改变量级的指数关系。
-
投资人不应以找到数据呈现的规律作为终点,而是要把数据反映的规律作为研究分析的起点,拷问自己对数据背后真相的理解。
-
在投资决策面前,许多投资机会的时间窗口是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是对关键时点和关键变化的把握。只有长期、动态地跟踪变化,投资人才能够对变化产生超出一般意义的理解,从而拥有与市场不同的观点,而且是基于非常长期的视角的不同观点。
-
许多人说,一个好的生意是建立在稀缺资源之上的,但其实变化和创新可以使原本稀缺的东西不再稀缺,并且这种打破稀缺的状态有且只有一个时间窗口,我称之为“机会窗口”,这是企业的快速成长期,甚至是爆发期。而在这个机会窗口之前,还有一个窗口叫“傻瓜窗口”,就是在一段时间里,投资人都觉得你的商业模式非常不靠谱、非常傻。在许多人看不起、看不懂、觉得不靠谱的这段时间里,企业将有机会积累用户、试错产品,并且创造出一定的商业壁垒,接下来就是拐点和陡变。
-
长期持有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长期持有只是价值投资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的积累,有些价值的实现只需要环境的重大变化,所以不能说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非长期持有就不是价值投资。
-
购买低估值的股票并不是价值投资回报的持续来源,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才是。
-
很多时候基本面投资往往是趋势投资,是看行业的基本面或经济的周期性,本质上也是博弈性的。我们所理解的价值投资,不仅仅要看到生意的宿命论,还要关注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关注环境、生态的变化,这些都会改变生意的属性。
-
在做投资研究时,底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研究与否、研究什么,投不投资、投资什么,而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研究对象到底是事实、数据还是原理,投资对象究竟是不是时间的朋友。
-
一个商业机会,不应看它过去的收入、利润,也不能简单看它今天或明天的收入、利润,这些纸面数字很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是,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给社会、消费者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只要是为社会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会兑现,社会最终会给予它长远的奖励。
投资之道 -- 总结
企业
A股市场 -- 理性看待
就投资而言,更侧重在“发展的观点对比的观点”来连续地观察问题,而非钻牛角尖式地抓住一个“正确但片面”的衣角不放。
估值(3) -- 扩展思维边界
投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几年增长情况的预估。而估值,是个带有很强经验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估值(2) -- PE和PB的组合
E主要的比较基准是敏感性强的当期利润,而PB的比较基准是稳定性强的净资产。同一个企业往往会呈现PB与PE状态的不同组合模式,其背后往往对于未来的投资收益分布态势有直接的关联,反映了深刻的投资内涵及风险机会逻辑。
估值(1) -- PE PS PCF PB
市盈率 PE
周期 -- 永远的轮回
资本环境周期
预期与回报(3)-- 规模与估值相结合
1992年,尤金·法犸和肯·弗雷切在《金融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有两个因素在决定股票回报率时比贝塔值(一种针对某种投资方法相对于市场整体波动性的测算)重要得多,一个是股票规模,另一个是股票估值。